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资讯联播
建盏:一瓷越千年 茶韵跨山海
http://wmf.fjsen.com  2025-02-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吉建窑遗址 吴大灼 摄

东南网2月7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张高鹭 蔡沁妍)近日,“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圆满落幕。

展览期间,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与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建盏跌宕起伏的传奇画卷,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观赏。

建盏,也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内,这一诞生于宋代的黑釉瓷茶器,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远销海外。

建窑,因地处宋代建州府而得名,是我国古代烧制黑釉瓷器的重要窑场。建盏作为建窑的扛鼎之作,更是宋代“八大名瓷”中黑瓷的典范。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两宋辉煌,至宋末元初式微,烧制工艺一度失传。直至上世纪80年代,经抢救性复烧,建盏才得以浴火重生,成为建阳乃至南平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

历经明灭 窑火不熄

建窑遗址位于今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后井村、池中村一带,呈环状分布,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10条窑炉多依山而建,形如巨龙斜卧,故名龙窑。其中,大路后门窑址3号窑炉长135.6米,单次可装烧10万件以上器物,雄踞国内龙窑之首。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初期规模不大,主产青釉、酱釉瓷。步入宋代,建窑蓬勃兴盛,窑火熊熊。北宋初期,赫赫有名的黑釉碗盏——“建盏”问世。

“作为建窑的代表性产品,建盏口大足小,形似漏斗,以束口盏最具特色。其风格质朴稳重,造型饱满刚健,富有优美的曲线变化,是福建地区陶瓷生产悠久历史与精湛工艺的象征。”南平市建阳区建盏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陈艳说。

建盏釉色变化万千,纹理极具东方韵味,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杂色釉等品种。

器为茶之父,建盏作为茶器,与茶文化兴衰与共。建州自古便是福建重要的茶叶产区,陆羽曾在《茶经》中盛赞建州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安地区北苑设立专制贡茶的茶院,建州茶遂声名鹊起。北宋中期,福建路转运使蔡襄钻研建州民间斗茶习俗,著就《茶录》。自此,斗茶之风遍及华堂绮室、市井闾巷,茶烟袅袅,蔚为大观。

《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彼时斗茶,以茶沫“色白为贵”。相较于其他茶器,黑釉的建盏与点茶时泛起的白沫碰撞出强烈的色彩反差。盏上兔毫、鹧鸪斑、油滴等纹饰,经茶水浸润、折射,又添得几许明快色彩。且建盏胎体厚重,利于茶汤保温。如此魅力,让建盏一跃成为斗茶首选。

建盏亦是宋徽宗赵佶的“案头好”,他曾留下“螺钿珠玑宝合装,玻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等佳句。建盏一时风光无二。

南宋末年,民生凋敝,闽地黑釉瓷烧造中心南迁。市场变幻、审美递嬗、茶俗更易……建窑遂改烧青白瓷器,建盏烧制工艺逐渐失传。

直到上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发掘建窑遗址,历经多年,终于基本梳理出建窑建盏自宋以降的发展脉络。

随着建盏考古发现的重大进展,建盏烧制技艺的复兴之路也随之启航。1979年,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等联合组成的攻关小组,开始仿古建盏实验,终于在1981年研制出仿宋兔毫盏。此后,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品种陆续复烧成功。

进入新世纪,建窑建盏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2001年,建窑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建盏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建阳建窑遗址入选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千秋岁月,恍若须臾,窑火历经明灭,而今长燃不辍。

“相较于古代建盏,当代作品将传统的建盏形态进行重塑和演绎,釉面突破黑色局限,出现了新的肌理,晶体效果更炫目多彩。”陈艳赞叹道。

盏中星辰 辉耀海外

行至窑址西侧不远处,但见南浦溪潺潺而流。千年前,这里也曾舟帆片片。顺流而下,汇建溪,入闽江,直奔沧海;溯游而上,抵浦城,越仙霞,可至中原。福泉二港兴盛于宋,为海上丝路开启畅通之门,建窑瓷业亦随潮而升。

“宋元时期,建盏与建窑系黑釉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域,深受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世界陶瓷史、茶史、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建窑专委会顾问谢道华介绍道。

有时,建盏并未像寻常瓷器那般被随意放置在福船隔舱,而是被日本僧侣精心装裹于随身经箧。宋时,日僧前赴后继,前往浙江天目山拜师求经。归国时,他们会带走师傅的画像和茶盏,既从禅宗“衣钵传承”之俗,又合“茶禅一味”之意。

在最长的龙窑中经受高温骤变,而后万中选一,远渡重洋。抵达东瀛的建盏已非寻常茶器,执盏者往往非富即贵。

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1392年),新兴武家贵族盛行斗茶,乐于炫耀建盏等茶具,一如《禅林小歌》所称咏:“以拥有宋朝文物为荣耀,用它们来装缀客厅,为聚会和酒宴助兴吧!”

《大明别幅并两国勘合》又载,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十六日,明成祖朱棣赐予室町幕府足利义满将军“黄铜镀金廂口足建盏一十个”,作为外交国礼。

成书于1511年的《君台观左右帐记》则记录了足利义满之孙足利义政所收藏的“东山御物”。其中提到,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则值三千匹绢。

数百年来,建盏塑造了日式审美,也驱策着日本瓷业的发展。

考古发现,13世纪后叶,日本濑户窑即开始仿烧建盏,直至江户时代中叶仍未停歇。此后,美浓窑、志户吕窑、初山窑等皆有仿烧,产品呈敞口或敛口,多施用铁釉,圈足低,且圈足露胎不施釉,可以看出窑工在极力模仿建盏。当然,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日本窑址也在模仿中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

时至今日,建盏依旧牵动着日本人的炽热情感。

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瓷器仅14件,建盏竟占去其中4席(计3件曜变盏、1件油滴盏)。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建盏更被奉为“天下第一名盏”。大正年间,三菱集团第二任社长岩崎弥之助购下此盏,所费资财在当时可购置1500套别墅。

建盏雅韵既醉东洋,亦倾诸国。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到访建阳水吉镇,考古、发掘、收集了大量瓷片和窑具。此后,他在美国出版了《建窑研究》一书,轰动一时。

目前,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哈佛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瑞典东方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均有收藏古建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盏便身负外交重任,如今,它再度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

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国礼“众星拱月”被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参会国领导人。“星”指大红袍、正山小种等五种名茶,“月”则指礼盒中央的油滴盏,其光似月,在峰会上大放异彩。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上,建盏成为明星展品。2024年,在金砖国家峰会官方活动——中俄商业论坛上,建盏作品“福禄双至”作为指定礼品赠予金砖各国嘉宾及代表团高级成员。

据烧制者修光明介绍:“‘福禄双至’这款盏的外观看似是一个普通的葫芦盏,拉开后却变成两个独立的小盏,有着‘和而不同’的寓意,体现了国之大者、包容四方的中国传统思想。”

众多中国匠人通过作品向世界传播建盏文化。建盏界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大鹏受邀参与日本NHK专题录制,其制作的“油滴黑釉瓷”被选送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展览。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的作品“油滴福禄瓶”“柿红木叶茶席组”“曜变孔雀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美金的作品“金油滴建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让中国现代建盏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盏中星辰,正以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如今,海外建盏不仅陈列于博物馆,成为外交国礼,还飞入寻常百姓家。点开一些海外抖音的高分建盏直播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购心切的老外“刷屏”留言。

汲古出新 芳华依旧

“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而今,建盏的传奇仍在这里续写。

朱信丛,是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南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投身建盏烧制近30载,他对细节的追求近乎苛刻。

他的作品工艺细腻,器型美观实用,釉面温润如玉,尤为重视盏面玻化层的厚度,光亮的釉层正是他对艺术追求的具象化。

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女儿朱静芸与父亲携手经营建盏事业。她告诉记者,去年10月,公司出品的建盏系列产品亮相北京故宫博物院永和宫,反响热烈。

朱信丛邀请记者参观他的“独家”龙窑。

据介绍,目前建盏常用的烧制工艺有柴烧、电烧、气烧。有人曾形象比喻,电烧、气烧如同电饭煲煮饭,温度、气氛稳定;柴烧则似柴火大锅烧饭,温差大,气氛难控,但“吃着香”。柴窑因木料燃烧,灰烬与火焰自然蹿入窑中,形成独特的落灰,成品的釉面气孔更多,且大小各异、层次丰富。

面对电烧气烧低碳环保、柴烧成品质感佳的矛盾,如何实现两全,契合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朱信丛决心改良,前后投入500多万元,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建造出眼前这座“柴气烧”龙窑,并一举斩获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看,这里一点烟都没有。”朱信丛笑着说,“我们的柴气烧,是先用天然气升温至1000摄氏度左右,之后再添柴。以往像我们这个规模的柴窑,采用传统的柴烧,需要耗费11吨柴,如今只要200到300斤柴。低碳环保、节省成本,而且烧成质量也大幅提升,成品的釉面油润细腻,可比传统柴窑。”

老一辈如朱信丛,在传承之路上创新不止,年轻一代亦不逊色。年轻的建盏匠人善于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气息中找寻平衡点,让建盏文化“活”起来。

“盏二代”吴继旺在习得父亲吴立主技艺的基础上,对建盏器型大胆创新,其作品“乌金花器・平安喜乐”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满溢时代气息;“90后”匠人黄文华返乡创立建盏生活体验馆,借助网络直播,传播建盏文化……

在建盏的传承创新之路上,中国匠人代代接力,海外名家也热情奔赴。法国陶艺大师尚吉雷将印象派艺术感与法式浪漫融入黑釉瓷盏烧制,为建盏增添别样韵味。日本陶艺家板谷波山、林恭助、长江惣吉、镰田幸二等人多次前往建阳,探索建盏奥秘,交流烧制心得,他们的作品亦各具特色。中外匠人的开放交流,为现代建盏的创新发展开辟出愈发广阔的天地。

在推动建盏创新的道路上,当地政府同样全力以赴。

近年来,建阳积极探索“建盏生态银行”,摸清陶瓷土和高岭土储量,绘制原料资源“一张图”,为矿土资源合法集约化开采与保护提供支撑,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建盏生态银行”还通过共享平台整合龙窑资源,实现线上“拼窑”,让企业整合分散的龙窑设施,降低成本,助力环保。

当地还深挖文化底蕴,将朱子、宋慈、建本、白茶等文化融入建盏产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漫步在建盏文化创意园,仿佛穿越回宋代,风雅气息扑面而来。春盏建窑文化博物馆内,400多件建盏作品陈列其中,博物馆负责人谢松青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展示,让更多人领略传统建盏的魅力,推广建盏文化。”

2023年4月,建窑建盏溯源平台上线,意味着每一只建阳建盏都有了“身份证”,“假盏”无所遁形。

如今,在建阳的大街小巷,建盏工作室、店铺星罗棋布,点茶文化风靡全城。截至目前,建阳全区注册建盏企业和个体突破9500家,从业人员超6万,产值约70亿元,拥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建盏,这颗瓷坛“黑珍珠”,正在千年建阳的滋养下再焕生机。

闽瓷之光 闪耀海外

□欧荔 范陈春

泥土在掌心苏醒,千年的指纹在窑火中舒展。

建盏的诞生,是大地与星空的密语。

茶香在盏中沉淀,时光在釉面凝固。

建盏不语,却道尽了千年。

每道纹理,是岁月的年轮。

从建阳窑口出发,沿着古老的贸易航线,漂洋过海,宛如文化的使者,传递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建盏,古代东方文明鼎盛时期的艺术结晶,凝聚着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与景德镇青花瓷、德化白瓷、同安珠光青瓷等一起享誉海内外。

伴随着宋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浪潮,建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特别是南宋时期,为防止钱币外流,朝廷规定换取外货不得使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代替,这使得瓷器外销出口量大幅增加,建盏持续走红。

在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年),日本的僧侣来到浙江天目山学佛,回国时带走了一批建盏(日本人称“天目瓷”),备受珍视,不仅成为日本茶道中不可或缺的茶具,还推动了日本陶瓷工艺的发展。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将建盏视为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其简约质朴的美学理念与日本侘寂美学不谋而合。

建盏对东亚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韩国等地的茶道仪式中,建盏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釉色变化与器型设计,启发了东亚各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陶瓷美学体系。

1935年,美国藏家詹姆士·普拉玛就因缘际会受到建盏吸引,多方打听寻访后,到南平建阳水吉镇找到宋代建窑遗址,并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发布建盏考察报告,引起英文圈轰动。这一事件使得建盏在欧洲和美国的古董商和收藏家中声名鹊起,他们纷纷开始寻觅并收藏外流的宋代建盏。如今,在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就有4件是宋代建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也都藏有建盏,成为建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见证。

宋代文人将建盏视为品茗的至高追求,有人评价它“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低调变幻莫测的釉色与宋词的婉约清雅相得益彰。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常在诗词中赞美建盏,将其与品茶、赏月、吟诗等雅事联系在一起,使建盏成为文人雅士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苏轼《游惠山》)”“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宋徽宗《宫词》)”“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香茗(陆游《闲中》)”“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陈仲谔《送新茶李圣喻郎中》)”……一啜一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折射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光芒。

20世纪80年代,建盏经过无数次的历练,终于涅槃重生。近年来,随着一批建盏技艺传承人的涌现,建盏以其绚丽夺目的身影,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现代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陶瓷行业的脱胎换骨,中国制瓷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也在这陶瓷艺术的文明交融互鉴中,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数字媒体等新技术新浪潮,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断发扬光大。如同这盈盈一握的小小建盏,低调内敛,却折射着纷繁多彩的世界文明交融之光。

让建盏这一东方美学符号继续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建盏出窑。 蔡沁妍 摄

建阳建盏文创园 吴大灼 摄

建盏作品“福禄双至” 张少杰 摄

建盏进国博。 黄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