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福袋”切莫成为“套路袋”
http://wmf.fjsen.com  2025-01-24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林杰

随着春节临近,“福袋”悄然在部分电商卖家中流行开来。这种商家在不透明纸袋中随机放入商品、顾客付钱后才能打开查看的销售模式,因为无法预知的神秘感以及低于日常价的诱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一些商家将卖“福袋”变成了快速清理滞销品库存的手段,在“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下,不少消费者被商家割了“韭菜”。(据新浪财经)

在节日的热闹氛围中,“福袋”往往成为商家吸引消费者的热门营销手段。“福袋”在电商平台上和实体店里受欢迎,其营销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些被包装得精美诱人的“福袋”,打着“惊喜”“超值”的旗号,吸引着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福袋”销售状况,就会发现部分“福袋”已经悄然变味,沦为商家清理库存商品的工具,这一现象值得人们警惕和反思。

消费者购买“福袋”本是为了收获一份惊喜和实惠,大家怀揣着期待,想象着打开“福袋”后能得到心仪的商品。但现实却常常让人失望,许多消费者打开“福袋”后发现里面的商品要么款式陈旧、质量不佳,要么根本不是自己需要的,甚至有些商品实际上就是商家积压已久的库存。此前,某知名美妆品牌推出的新年“福袋”,宣传时声称“福袋”内产品价值远超售价,且包含品牌热门产品。然而,不少消费者收到货后却发现,“福袋”里大多是一些即将过期的冷门色号口红、滞销的护肤小样,根本没有所谓的热门产品。这一案例并非个例,在玩具等多个行业,类似以“福袋”之名行清库存之实的情况屡见不鲜。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这种将“福袋”变成清理库存商品的做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信经营的商家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而那些利用“福袋”清理库存商品的商家则是在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信任来谋取私利。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可能会在短期内给商家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会破坏整个市场的生态平衡,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一些商家在卖“福袋”时存在霸王条款现象。近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商家推出的“福袋”囊括零食、美妆等商品,价格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这些商品也特意注明“不支持退换货”“不接受指定款式”等条件。

对于商家自身而言,把卖“福袋”当作清理库存商品的手段,虽然短期内可能解决库存积压的问题,但却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忠诚度。一旦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套路”,就会对该商家产生负面印象,不仅自己不会再购买该商家的产品,还可能会向身边的人传播负面信息,导致商家失去潜在的客户群体。

“福袋”不能成为清理库存商品的工具,不能成为“套路袋”用来套路消费者。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对于“福袋”这种特殊的销售形式,同样适用于上述规定。商家在售卖“福袋”时,若故意隐瞒“福袋”内商品为库存积压、有质量瑕疵等真实情况,就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福袋”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福袋”的内容与宣传相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对个别商家利用“福袋”销售三无产品、过期变质产品行为进行处罚。消费者在购买“福袋”时则要保持理性和谨慎,不要被过度的宣传所迷惑。在购买前,要查看商家的信誉评价,了解其他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若购买到与宣传不符的“福袋”,应及时向商家协商退款,若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福袋”本应是传递祝福和惊喜的载体,而不是商家处理库存的“捷径”。只有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福袋”回归其本质,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的消费环境。(泉州文明网 林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