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丹岩“小桂林”人间好景致——漳州市长泰区坂里乡丹岩村“小桂林”夜光漫道。(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行走在福建乡村,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尽现眼前。
在这里,城与乡的距离不再遥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在这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过去的一年,福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打造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统筹布局
城与乡双向奔“富”
在柘荣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太子参,人均参田0.7亩。太子参冬种夏收,县里的生物医药公司统一保底价收购。过了农忙时节,农民也闲不下来。作为“中国刀剪之乡”、全国最大的僧服生产基地,当地工业企业众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家门口灵活就业的岗位。
这便是柘荣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轨迹。
从人口看,柘荣无疑是福建最“袖珍”的县——全县人口约11万人,比不上一些乡镇的人口规模。但常住人口有9.2万人,人口流失率在山区县中处于较低水平。“留得住人,源自大部分城乡居民在家乡有事干、有钱赚。”数据显示,柘荣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6,远低于全国的2.46。
城与乡双向奔“富”,源自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年探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便立足城乡距离近、联系紧的实际,提出“小县大城关”的构想,集中力量培育打造以生物医药、不锈钢、刀剪、僧服等特色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并积极向乡村辐射,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城与乡,曾经那么远。如今,它们正跨越鸿沟,在共融中走向共荣。
“近年来,福建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思路,同步推进县城、乡镇、村发展,坚定不移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路子。”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如果说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盘棋,科学规划无疑是其中的“先手棋”——城与乡是什么关系,县乡村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同的乡村如何蹚出个性化发展路子,都需要规划引领,一体布局。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分级分类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构建“中心城区(设区市副中心)—县城(经济强镇)—镇村(中心镇村)”的城乡空间体系。
如今,在城乡融合发展这盘全局棋中,福建的每一个村庄都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年,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织制定《福建省村庄分类工作指南(试行)》,将全省1.4万多个建制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收缩待定、搬迁撤并、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等9种类型。同时,编制《福建省乡村建设导则(2024版)》,明确不同类型村庄不同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村庄规划编制和用地、资金等政策制定。
去年,全省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578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5%,新建改造农网10千伏线路251条,实现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占比81.5%,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率89.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福建广大城乡正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以点带面
小切口撬动大格局
上个月,省乡村振兴局集中发布2024年度和美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名单,全省1000个美丽乡村庭院之星、100处美丽乡村微景观、100个美丽乡村公共空间、100片美丽田园和40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入选。
乡村“五个美丽”,是福建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又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既要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又要保留乡村个性风貌,既要重视‘硬件’升级,又要注重‘软件’迭代。”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要有效破题,关键在于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发力点。
有感于此,福建自2022年起,围绕农民实际需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创新开展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创新回答乡村建设“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三问。
建什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做起。
在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菖亭公园、口社村党建公园、汐浦村法治公园等接地气的小公园几乎村村覆盖,展现了乡村小公园多样化的打开方式;在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当地挖掘本土黄酒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微景观,让“醉美”乡村走进现实……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农民需要什么就建什么。“五个美丽”建设,坚持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出发,从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小事做起,以小切口撬动大格局,小事情推动大民生。
谁来建?农民当家唱主角。
农民就地取材,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等,扮靓乡村庭院,打造乡村微景观,装点幸福家园;乡村工匠回归了,深度参与家乡建设,用传统的技法再现乡村古建风貌……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自然也要让农民参与建设。为此,福建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持续完善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坚持把农民请回村庄建设的主舞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
怎么建?小景观里描绘大蓝图。
唤醒沉睡的乡村古厝,发展民宿、书屋、艺术空间等新业态;“方寸地”也能成为“致富园”,小小庭院里滋养出种养、手工、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乡村“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打造的是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微景观,培育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福建把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深度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大力培育庭院经济、农旅经济等新业态,把美丽建设转化为美丽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去年,福建建设美丽乡村庭院11812户、美丽乡村微景观6208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1516个、美丽田园351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211个,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乡村“五个美丽”建设还入选2023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内外兼修
乡风文明浸润人心
不久前,“大地流彩——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活动”在晋江市英林镇开跑。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3500名农民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从东埔村篮球场出发,奔跑在农田与红砖古厝、白鹭低翔、碧水环绕的“乡村画布”间,角逐于滨海示范带,感受闽南风情,体验传统与现代相生相融。
不仅仅是“村跑”,“村BA”“村气排”“村广场舞”……过去的一年,这些“村”字号农民体育活动走进福建田畴沃野,传播了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了地方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如何内外兼修,培育有内涵有气质的和美乡村?
“我们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在农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支持各地举办传统节庆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弘扬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且看八闽乡村,文明浸润乡土,新风吹拂心田——
福州市长乐区“夜渡龙舟:三溪夜赛龙舟破浪前行”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创意创新类)典型案例;长汀县“岩绘艺术:岩绘艺术为乡村文化振兴聚力添彩”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工艺美术类)典型案例;连城县“培田耕读小镇:崇文重教 耕读伟家”入选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文旅融合类)典型案例……一系列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创新成果,彰显着福建乡村的“软实力”。
与此同时,福建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广大乡村走上善治之路。
“实施家禽圈养,得20分,否则不得分;房前屋后农具、柴火堆晾衣架等摆放整齐,垃圾定期清理,得20分,发现一处陈年垃圾或乱堆放的,扣2分……”建宁县均口镇隆下村的这份考评表,将“靓丽庭院”分解为庭院美、室内美、厨厕美、节约美、家风美等5个方面,每方面对应不同分值,用小积分撬动起乡村治理新局面。
“我们针对乡村治理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治理方式手段的推广运用力度,加快‘闽治行’乡村治理平台推广运用,举办‘耕耘者计划’乡村治理骨干培训班,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