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通畅的公共交通环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各地四通八达、规模庞大的公共交通网络贯通城市、畅达乡村。如果没有交通规则,交通会陷入混乱,甚至导致事故等悲剧。打造文明和谐的公共交通环境,需在推进交通安全管理高质量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更需培养全民的交通文明意识,才能持续注入城市条条“动脉”的畅通活力。
“行”之有序,制度其里。打造文明交通,首先需要强化“硬支撑”,各地应坚持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和注重优化等举措相结合的思路,健全完善道路交通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有关部门还要持续对辖区内的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护栏、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进行不定期排查维护、优化提升。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大对非机动车逆行、骑行接打电话、违法载人等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整治和教育力度,坚持以加强设施设备保障、健全完善法规、加大执法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文明交通”外化于心、融入日常。
精细多元,德理共治。有关部门还应针对不同的道路主体,推出精准的交管举措和文明疏导措施。对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自动驾驶车辆等新兴的交通参与形式,应及时研判其特殊性,避免对城市交通治理的影响,确保道交法及其实施条例与时俱进。在引导机动车、骑行者践行交通文明方面,应积极探索将文明交通征信体系建设,结合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并加大对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一盔一带”安全守护,注重提升骑行者、行人的交通规则意识,带动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程度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涵养风尚,久久为功。文明城市需要文明交通,文明交通呼唤文明市民。文明交通不仅要靠刚性约束、靠积极引导,更要靠市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各地应持续推动文明交通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以精细丰富的志愿宣传服务,倡导人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摒弃各类交通陋习,使“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成为各方共识,让文明礼貌、举止得体是作为交通参与者、广大游客的自我要求和道德底线。同时,还应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带头遵规守法,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市民争做文明交通的宣传者、共建安全的参与者,以实际行动汇聚起文明交通的涓涓细流,带动形成全社会人人建设交通文明的行动自觉,营造文明出行、守法出行、平安出行的良好氛围。(漳州文明网 张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