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网民为博眼球、蹭热度,将AI技术用以编“伪消息”、造“假新闻”以此来获得网民关注和点赞量,进而实现流量变现。2024年6月,网络上传播的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相关谣言短视频,内容是70多岁老人被殴打致昏迷,其孙子跳河自杀;2024年1月,广西东兴市骆某某使用AI软件编造新疆乌什县地震的虚假视频;2024年5月,河南一网民利用AI系统生成并发布关于巴中市警民对峙的谣言文章……
纵观这些AI技术造谣事件,充分说明利用AI造谣已经成为一种不能忽略的网络乱象。AI技术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当作制造混乱的工具,一些网民为了博眼球、蹭热度,将AI技术用于编“伪消息”、造“假新闻”的现象不能姑息,他们妄图利用AI技术来获得网民关注和点赞量,进而实现流量变现的违法行为必须套上“紧箍咒”。
AI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视。相比以往人工捏造谣言的方式,现在利用AI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一键生成”以假乱真的内容。因为其制造门槛低,再加上其识别难,AI生成的虚假信息新闻要素齐全、内容完整,包含图像视频等,让公众难以辨别。这些经过AI生成的谣言破坏力同样强大,极为逼真的内容,颠覆“有图有真相”的认知,有的蛊惑性极强,经过快速传播引发社会恐慌,扰乱公共秩序,严重损害了网络清朗。
面对AI被用于制造谣言的现状,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方面,对网络上的信息,应仔细分析信息的逻辑性,当存在明显漏洞、矛盾或违背常理之处时,极有可能是虚假信息。多方验证也至关重要,不能依赖单一信息源,要从多个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对比,热点事件参考官方媒体报道;另一方面应谨慎分享,在确定信息真实可靠之前,不随意转发,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同时,要注意保护隐私,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给不可信的网站或应用程序,防止个人信息被用于生成虚假内容。
让AI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不是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需要多方合力为其套上“紧箍咒”。技术开发者应当加强技术防范,设置一些限制机制,比如对可能用于造谣的内容生成进行标记或者限制。平台方要承担起审核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可疑的AI生成内容进行筛查。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利用AI造谣者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网民更要睁大火眼金睛,辨析信息的真假,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只有这样,我们“AI”信息运用,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仓山区委文明办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