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让宣讲有广度有热度有温度 诏安这个“大理包”宣讲团接地气
http://wmf.fjsen.com  2024-11-14 16:43: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卢丽娟

《咱们村的年轻人》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诏安县着手破解宣讲品牌不突出、宣讲范围不全面、宣讲形式不出彩等“硬伤”,近年培育打造“大理包”特色宣讲团,绘制“诏安大理包”个性化徽章,广泛吸收各类理论宣讲人才、文化使者、身边“名嘴”等宣讲力量,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辅导材料、“小蜜蜂”扩音器等宣讲物品装进双肩包,打造一支宣讲模式常出常新、宣讲队伍随叫随到、宣讲场所因地因势的“大理包”特色宣讲队伍,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民众中去,传播诏安“好声音”。

这支队伍成立两年来,共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468场,线上线下受众达43万人次。特别是今年,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宣讲队足迹遍布全县15个乡镇253个村(社区),其中,宣讲作品《咱们村的年轻人》在“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福建青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比赛中,荣获全省三等奖。

举办“福小宣”北湖有约宣讲活动

挖掘百姓名嘴,让宣讲队伍“强”起来

诏安县按照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熟悉省情民情、宣讲经验丰富的标准,在县乡两级组建由领导干部、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宣讲团,突出宣讲权威性。同时,拓展选人用人视野,通过甄选热心网友、发布招募信息等方式,深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挖掘政治过硬、宣讲生动、热心公益的“百姓名嘴”,广泛吸收离退休干部、村里的致富能手、工厂车间的活跃分子等民间讲故事好手。宣讲团从最初12名发展到现有245名成员,既有72岁的宣讲老将,也有10岁的萌新小兵;群体类型多样,既有退伍老兵、返乡青年、道德模范、驻村干部、烈士亲友等10余支“草根”群体的作用,用群众的语言讲给群众听。

分类组建队伍,根据宣讲主题和个人特长,将擅长讲、答、演、唱等宣讲人才组合在一起。在青少年宫选拔一批的优秀红领巾讲解员组成诏安“大理包”·“好好学习”小分队,选拔35周岁左右、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党员干部组成诏安“大理包”·“理响青年”小分队,邀请社区“老干部”“老教师”“退伍老兵”“老模范”组成诏安“大理包”·“银发”小分队,形成全年龄段宣讲梯队。在培养行家里手方面,连续举办两届“文化使者”评选活动,通过搭建比武擂台,选拔优秀宣讲人才。

同时,特聘一批致力于讲好诏安故事的代表人物,动态更新名库,比如聘任了“全国最美公务员”梁志埠负责宣讲驻村故事、聘任了“中国好人”吴志雄负责宣讲乡村振兴的故事、聘任了福建省优秀基层妇联主席陈晓冬负责宣讲返乡创业青年的故事、聘任了福建省劳动模范张鹭媛负责宣讲企业及新阶联的内容、聘任了漳州最美文化工作者黄丽冬负责宣讲非遗等传统文化等,不断充实宣讲力量。定期组织宣讲业务骨干培训,通过“理响百场”电影艺术党课放映活动、理论宣传宣讲“六进”等活动载体开展实操式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肯吃苦的宣讲工作队伍。

紧扣中心大局,让宣讲内容“实”起来

如何讲出“百姓味道”“时代味道”?诏安县“大理包”宣讲团以理论型宣讲解读“大主题”,对重大主题宣讲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清单化稳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纪学习教育”等重大主题的宣讲工作。围绕“三个务必”、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改革等主题精心编写宣讲提纲,形成253个项目型宣讲清单。

宣讲团主动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围绕“寻找老故事、挖掘新故事、选出好故事”的目标,把群众身边的感人事迹、先进模范、身边典型作为诠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素材、经典案例,收集“西梧村渔村蝶变”“用生命赴汤蹈火的烈士张晓杰”“芭乐妹妹‘陈晓冬’”等不同类型的典型故事10余个,寓理论于故事。同时,根据时事热点、基层需求,创作《用文化光彩凝聚发展力量》《诏安好货 巾帼来说》等宣讲微视频广泛传播,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群众、鼓舞群众,宣讲员讲得真实、讲得鲜活,群众听得下去、听得进去。打造《点“蚝”成金 渔村振兴》《“五心”解锁渔村蝶变密码》等宣讲作品,代表漳州市参加全省宣讲大赛,扣人心弦。

用政策型宣讲,讲活“大道理”。目前医保局、工信局、人社局等部门主动联系“大理包”宣讲队开展各类惠民政策型宣讲。共有8组政务惠民宣讲小分队深入到群众家中,组织开展“暖心医保走基层”“家电家装‘以旧换新’”“‘诏’聚英才”招聘等政策宣传宣讲活动,用“短、快、简”的家常宣讲方式,讲政策法规、讲农业技术、讲生活妙招、讲急救知识,在互动交流中把理论政策讲“实”讲“透”,惠及群众近5万人次。

宣讲队在中山文化广场结合非遗潮剧开展宣讲活动。

聚焦模式创新,让宣讲方式“趣”起来

为了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诏安县“大理包”宣讲队在宣讲方式上不断守正创新。

依靠文化资源优势,宣讲队围绕如何让传统“非遗”讲好新思想方面寻求新突破、打开新路径。深入挖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诏安铁枝木偶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诏安潮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探索推出“铁枝木偶戏+潮剧+理论”的宣讲新模式,实现人“偶”同台宣讲。此外,充分调动“大理包”宣讲队成员中的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以“表演展示+主题宣讲”的形式持续开展非遗项目进村居、进景区等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大理包”宣讲队还采取“文艺搭台、理论说唱”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情景剧目、小品演绎,编排《逐梦前行》《写故事的人》《畅游乌山》等节目,依托宣讲队里的文艺骨干把理论“演出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理论传播。将政策凝成曲艺,瞄准深受诏安本地群众喜欢的潮剧艺术,用“三语”(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把理论“唱出来”,佐以潮乐现场演奏,懂行的观众根据字幕一同轻声哼唱,台上台下其乐融融。推出百场“文艺范”电影党课,以“理论宣讲+电影艺术党课”,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观影宣讲中汲取前行力量。

同时,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理论宣讲做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单系统,广泛收集群众意愿和意见,制定宣讲菜单,根据宣讲菜单“量身定做”宣讲内容,设置6个分类,整理上架近百门优质宣讲课程,通过“群众点单、专家授课”的模式,实现由“我说什么你听什么”到“你要什么我讲什么”的转变。目前“诏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注册群众104171人,理论政策宣讲点单需求超过3000次。

串联特色资源,让宣讲阵地“活”起来

诏安县“大理包”宣讲队因地制宜用好各类场地、激活各种资源,让“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感受奋进力量”成为理论宣讲的新风尚。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革命旧居旧址、诏安文化艺术中心、道德讲堂、百姓大舞台等基层理论宣讲阵地,结合专题宣讲活动、传统节日等各类时间节点,结合文明实践活动,在服务中搞宣讲,在宣讲时做服务,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善用“新平台”。借助县融媒体中心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面拓展网络宣讲阵地,培育壮大“理论+融媒”“网络+宣讲”的理论宣讲“新矩阵”,实现网上网下共享、线上线下互动。目前围绕品牌创建、活动开展、阶段综述等制作了45个原创宣讲微视频作品,指尖传播达46.2万次。

以“群众在哪里,大‘理’包就背到哪里”的宗旨,借用潮剧大观园、中山文化广场、村TV小剧场、北湖有约等网红打卡地标,深入群众灵活开展理论书籍、学习用品的分发和面对面宣讲,确保民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东南网 诏安县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