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下乡,一头连着农民的文化需求,一头连着文旅部门的文化供给,中间每个环节都需要集中力量、精准施策、担起责任、演好大戏,真正把惠民演出的“遥控器”交到老百姓手里,让惠民大戏的掌声在百姓家门口响不停。
作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送戏下乡,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普及盛行,尽管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送戏下乡仍然以其现场感、完整度、互动性等特点,不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受到老一辈农民朋友的喜爱。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送戏下乡一度出现老生常谈多、新曲新调少,让老百姓感到审美疲劳,看戏兴趣不大。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兵马未动,调研先行。各地在开展送戏下乡前,不要急着或为了送戏下乡而下乡,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前期调查研究。毕竟,没有摸清群众需求,展演的剧目与当下群众生活脱节,难以引发共鸣;没有充分考虑受众对象、兴趣爱好等客观条件,很有可能出现观众稀少、送戏地点为空心村等现象;保障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演出安排机械化,追求场次落实、轻视演出效果等,最终都会做些劳民伤财的无用功。
为了让百姓看好戏,一方面,让惠民演出好戏连台,要精心遴选“从乡村来、演百姓事”的好剧目,建立完善好戏连台的系列精品剧目,为群众生活幸福加码。比如,针对农村地区有些婚丧喜庆活动攀比之风日盛,人情消费攀升,群众不堪重负等问题,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形式予以展现,不仅可以抵制相互攀比的不良习气,还能倡导崇德尚礼、健康节俭、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另一方面,要把惠民演出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要不断努力探索“区域联供、地区互送”新模式,实现“群众点单、政府端菜”的“点对点”供需全链条服务,确保把好戏送给群众看,让送戏下乡变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送戏下乡与乡村文旅相融合,既“富脑袋”,也“富口袋”,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总之,送戏下乡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送戏下乡的效果好不好,最终还得让老百姓说了算。(安溪文明网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