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嘟假嘟”“你个老六,我真服了”“我嘞个giao”……曾几何时,一些网络黑话成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挂在嘴上的常用语,有人甚至把这些“梗”带进了学校、写进了作业。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确保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11月6日 中青网)
“你个老六,我真服了!”这句网络黑话成了青少年挂在嘴上的常用语,有人甚至把这些“梗”带进了学校、写进了作业。某小学用“栓”字组词,小学生竟组出了“栓Q”;写作文表示处境不妙,小学生竟写出“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当网络上黑话烂“梗”成了孩子们“社交货币”,或是好朋友交流的“硬通货”,这些现象如何根除?此前,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一方面,提升网络素养,让未成年人明白黑话烂“梗”的危害。毋庸置疑,比禁令更有效的,是教孩子如何“做有生命、会思考的蝴蝶,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未成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和选择困境。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判断力,容易被一些低俗、不良的网络文化所影响。“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一位老师在教孩子分辨网络烂梗的时候,曾因借用冯骥才的这个比喻而走红网络。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跟风模仿并不酷,思考才是一种深层魅力。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避免被不良网络文化所侵蚀。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责任。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校园内网络黑话和烂梗的辩证思考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另一方面,多方合力,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网络黑话和烂“梗”的流行,往往与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有关。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用更健康、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可以通过班会晨会等形式,将网络上的黑话烂“梗”进行透析消弭;相关网络平台更要加大监管力度,将网络正能量语言输送给孩子。只有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环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用网络语言的观念,才能真正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信息时代茁壮成长。
网络信息时代,没有人可以逃离网络语言生态,孩子也不例外。在加大对黑话烂“梗”整治的同时,应多让孩子们沐浴精品文化。我们的文化传统沉淀了太多优美、浪漫的语言元素,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经典文学中,蕴含着强大的文字吸引力。以更适合当代孩子心智的方式,将这些好东西,输送到孩子们的视野,分类视角“过滤”孩子们的语言,才能从内部建立孩子们对网络黑话烂“梗”的“免疫力”,让孩子自觉说文明话、做网络文明的小主人。(仓山区文明办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