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体验职业百味 探寻文明泉州密码
http://wmf.fjsen.com  2024-11-11 08:23:0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杰

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这个以职业为标签的节日,值得记者们好(zuò)好(gè)庆(cè)祝(huà)。

为了让脚步和群众走得更近、新闻更贴近民生,我们经过精心准备,决定来一场“一日换岗”体验活动。泉州晚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兵分六路,深入基层,化身古城讲解员、非遗守艺人、长者食堂帮厨、女子巡逻队队员、环卫工人、爱心志愿者,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我们“以身入局”,走进自己的镜头,在“换岗体验”中讲述文明泉州的故事,也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度过一个有(bù)意(fàng)义(jià)的记者节。

让世遗宝藏“活”起来 我是公益讲解员

■换岗地点:泉州开元寺

■体验记者:许钹钹 摄影记者:王柏峰

向游客介绍东西塔

晴好的天气将开元寺内的红墙映衬得愈发光彩明艳,我像往常一样穿着义工服行走在开元寺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遗存间。“一座开元寺,半部泉州史。”在这里传承泉州文化、讲好泉州故事,是我成为开元寺志愿者的初衷。

行至拜庭宋代二塔前,一对中年夫妻问起塔的来历。我从阿育王塔的由来讲到眼前宋塔的建造规制,从一场偶然的台风讲到从塔内清理出的刻有“海路都指挥使”字样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这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有力物证之一。

西塔前,几名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仰望,认真倾听我的讲解:“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其宏伟的结构、科学的设计、精湛的雕刻,在中国石塔建筑史上写下传奇……”旁边一位阿姨意犹未尽,问起“猴行者”的故事,还让我帮她拍了好几张合照。她说,来到泉州,她想探索更多关于泉州的历史,留下这座城市更多的记忆。那一刻,我意识到对很多游访者来说,公益讲解员是他们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扇窗。

忽然想起,有一次在寺里遇到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她来泉州之前做足了攻略,蹲在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前,边看网上找来的介绍,边细细核对着石刻。我便也蹲在那里,和她聊了近一个小时。还有一次寺里举行勤佛民俗活动,几位同样来自上海的游客询问是否有人能为他们讲解开元寺,我领了任务,一路从拜庭、月台须弥座、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讲解到东塔,而身边的听众不知不觉竟然聚集了里外三圈。

作为泉州大开元寺公益协会的一名志愿者,我所在的导览组队伍已壮大到100多人。大家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夜晚的时间聚在一起学习、探讨、深挖,只为在游客需要时化身为文化传播使者,更好地讲述世遗之城的故事。而开元寺外,泉州古城讲解员的培训已进行到了第十七期。每逢节假日,他们穿梭在一个个游览点,讲述着最动人的泉州故事。

让世遗之城“靓”起来 我当城市美容师

■换岗地点:新华垃圾转运站

■体验记者:林福龙 摄影记者:庄丽祥

清洗垃圾专用运输车

当垃圾转运车的车厢装满垃圾后,手持细长铁耙子,弯着身清掏车厢底部的排污口;拿起长柄扫把,仔细打扫垃圾转运站场地上的各种垃圾;用高压水枪清洗地面及车厢四周,保持整洁卫生……记者节到来之际,我走进市区新华垃圾转运站,套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手套,当了一回环卫工人,亲身体验“城市美容师”的艰辛与不易。

目前,由泉州市城管局环卫中心负责管理的小型垃圾转运站共29座,其中鲤城11座、丰泽13座、洛江4座、开发区1座,日均通过29座小型垃圾转运站中转156车次约1100吨垃圾。

这次“新岗”体验的地点新华垃圾转运站,位于新华路与城北路交叉口,1997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服务面积约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7万人,日均转运垃圾约70吨。

“该垃圾转运站的开放服务时间根据垃圾收集、道路保洁以及转运的实际情况来定,工作时间为每天5:30—22:00,有4名操作工人轮班。”市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我,该站采用整体式垃圾压缩设备,配备负压抽风除尘除臭及自动喷淋雾化除臭系统,通过水洗、活性炭吸附、光触媒分解等综合式工艺技术,达到良好的除臭效果并有效防止臭气外溢。

开头提到的“通、扫、洗”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番操作下来,我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然而,这只是一名环卫工人每天不断重复的一小部分操作。

环卫工作关系民生,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最直接的体现。随着泉州这座世遗之城的热度与日俱增,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对泉州的文化氛围、人居环境赞不绝口。从街巷的保洁,到清晨的马路清洗、雾炮车上街,节假日更是加班加点,数千名环卫工人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城乡环境,默默守护着世遗之城的靓丽容颜。

十指悬丝传古技 我学非遗木偶戏

■换岗地点:泉州市工艺美术合作社

■体验记者:张素萍 摄影记者:王柏峰

体验提线木偶期间,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拍照、合影。

周末,午后的暖阳洒在合作社的小院里。青年木偶演员姚聪晓从大箱子里拿出三尊精美的木偶:“钟馗”“小沙弥”“李白”,然后把最轻的“李白”递给了我。“‘钟馗’至少四五斤,‘李白’有两斤,手举久了会酸。”他笑着说。

源于秦汉、被誉为“百戏之首”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已传承了千年,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一张闪亮名片。记者节前夕,在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支持下,我有幸体验了一回“指尖悬丝”的魅力。

在聪晓的讲解下,我了解到提线木偶由偶头、胸腹、四肢、提线和钩牌组成,最复杂的木偶线可达36条以上。“右手举钩牌,虎口对准钩牌中线。”从艺近二十年,聪晓几乎掌握了木偶戏各行当表演方式,他用“钟馗”示范木偶的基本线规。只见他左手手指挑动钩牌上的脚线,食指一提,小指一拉,“钟馗”瞬间活了般走起路来,整套动作十分“丝滑”。

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我这里却遭遇了“滑铁卢”。我举着钩牌,手指“很不听话”,导致“李白”要么一脚迈出一脚不动,要么双脚同时动,姿势也不优美。仅练习了约莫20分钟,我的右肩就有了酸痛感。而木偶演员在大戏中,钩牌的线从1米加长到3米,木偶更大、更重。演员在3米高台上操作,难度成倍增加,演员在操控木偶的同时还要唱词念白。一到节假日,一天连演七八场是常有的事,长时间的持线操纵让他们中的许多人患上肩周炎这一“职业病”。

首次“触偶”让我有些挫败感,从文化报道者、书写者,化身文化体验者、探索者,其间写满了我“看花容易绣花难”的由衷喟叹,以及对非遗传承群体的敬意。精湛技艺的背后是非遗艺人不为人知的艰辛,从最基本的持线手法到复杂的情感表达,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当天的体验过程中,引来许多游客前来合影,大家对木偶戏的喜爱溢于言表。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友人到访,还是主动走出国门,泉州提线木偶屡屡登上国际舞台,备受欢迎。体验这一非遗项目,也成为游客们到泉州旅游的一大驱动力。正是因为众多泉州非遗艺人坚守传承,用精湛的技艺和满腔的热情,助推非遗瑰宝融入生活、引领时尚,绽放新的魅力。

一餐热饭暖人心 我为爷爷奶奶掌大勺

■换岗地点:幸福里长者食堂

■体验记者:陈玲红 摄影记者:庄丽祥

长者食堂菜品丰富

上午9点,在丰泽社区幸福里长者食堂,刚收完早餐的餐厨人员紧接着开始了午餐的备菜工作。

老人开餐早,一般11点刚过就会有人来食堂打饭,而此前的两个小时是后厨最忙的时间。来食堂帮厨的我,此时也紧张起来。为了不“帮倒忙”,我尽量挑一些自己能胜任的工作。

“剁鸭子,我在家做过,这个我可以!”酱鸭是食堂里很受欢迎的一道菜,鸭子过油后,捞起切块、淋酱就完成。但当我把鸭腿切下来时,来自大厨的指导声音已经一浪盖过一浪:“不要来回磨刀,右手放刀背上。”“用力压,不然皮会碎掉。”“切完后整体移过去,这样排盘时才好看!”看来,我这家常“山寨”手法还是上不了台面……

“西红柿炒鸡蛋,这个我应该没问题了吧?”为了不出意外,我请振兴厨师长站旁边指导。“鸡蛋不要翻炒,凝结了就起盘,后面炒西红柿裹上汁,才能又软又吸汁。”“西红柿炒出沙后就把鸡蛋液倒下去,翻炒要轻,不然都碎了。”“不会颠勺,你可以上下划一下锅菜翻面……”

唉,厨师长也太高看我了,要知道他这口锅16斤呢!任我怎么来回划,菜也翻不起来呀。就这点活做下来,我已经一头汗了。但长者食堂里6个人煎炒油炸要做30道菜,每天从早上5点开工,到晚上8点才能收拾完毕。

从一顿管一天,到顿顿都热乎。长者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煮饭不方便、人少不好煮的难题,还逐渐变成老人相聚话家常的好去处,汇聚邻里温情。全市265家长者食堂持续“飘香”,或许是服务面最广、老人们感受最直接的利好。服务好泉州134万老年人口,是建设文明泉州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泉州市全方位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着力为老年人编织一张温馨、安全的养老保障网,实实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让“老有所养”更加具象化。

日行万步护平安 我在古城当“巡警”

■换岗地点:鲤城西街

■体验记者:许奕梅 摄影记者:王柏峰

西街巡逻,一趟需30分钟左右。

入选“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十佳案例”的西街如今俨然已成为泉州最受欢迎的街巷。上周,我前往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西街警务站,到女子巡逻队进行“换岗”体验。这支成立于2023年8月的女子巡逻队,如今是千年古街上一抹亮丽的“警”色。

西街女子巡逻队有7名队员,平均年龄27岁,队员每天轮班值守警务站和路面巡逻。上午8时,队员陈晶莹准时来到警务站,我与她一起值岗。

“网红天台在哪里”“泉州特色小吃有哪些”“开元寺怎么逛”……游客咨询较多的是旅游问题。我虽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也没办法对答如流,队员们却一个个都是“泉州通”,耐心细致为游客一一解答。

环顾警务站,我发现这里不仅备有便民物件,还准备了泉州旅游地图,方便游客领取。难怪一到假期,小小站点就成了游客的“打卡点”。这时,一名厦门游客进来咨询,我用地图向她介绍如何“打卡”古城里的府文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等。

到了路面巡逻时间,在队员指导下,我戴好帽子,穿上反光背心。装备一上身,瞬时感觉精气神都足了!我看到队员们的警用腰带上备有警棍、对讲机等。

整理好仪容和装备,我与队员陈晶莹、谢惠荣列队上街巡逻。从钟楼走到西街口720米,巡逻一趟需30分钟左右,其间不仅要实时关注周边警情,还要和她们保持步调一致,这对我来说可真不容易!而队员们除了日常巡逻,每天还要坚持体能训练和业务学习,严抓每一个动作和细节。她们的飒爽英姿得到周边游客连连点赞:“真帅气!”

一天体验下来,我发现,女子巡逻队走到哪里,警务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她们会及时处理游客求助,最常遇到的是证件遗失、财物丢失、孩童走散等。陈晶莹告诉我,平时她们日行万步,遇到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就要早晚不间断巡逻,忙碌起来一天走2万多步,不分寒暑。

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这支队伍就是市民游客最熟悉的“贴心人”。她们深耕“旅游警务”,以柔性执法、温情服务成为古城一“景”。今年国庆假期,泉州接待游客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世遗之城文旅火“出圈”的背后,少不了公安民警的默默付出,他们全力营造安全、畅通、有序、文明的旅游治安环境,提高了来泉游客的“幸福指数”。

志愿服务扬新风 我献爱心做公益

■换岗地点:洛阳村/陈坝村

■体验记者:林志安 摄影记者:王耿华

穿上红马甲,成为志愿者。

穿上红马甲,心境随之发生变化,想到自己成了志愿者,感觉全身都有劲了!

这一天行程满满,要与东南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前往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洛阳村和陈坝村,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和抗美援朝烈士家属。临行前,我们准备了许多物资——油、大米、长寿面和衣服。

91岁的林国文和82岁的吴恋两位慰问对象都是此前媒体关注报道过的老人。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留守朝鲜的志愿军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家园工作。林国文是一名志愿军文化教员,也参加了战后重建工作。吴恋是烈士何丽水的后人,何丽水是志愿军第38军的一员,1951年在朝鲜汉江北岸的一场战斗中壮烈牺牲。

“长津湖那个地方很冷。”林国文老人身体康健,至今仍每天坚持跳绳和跑步。我们坐着聊天,老人就开启了“回忆模式”。此前,东南公益协会给老人送过棉服,这次我们带来了厚厚的围巾,他感慨地说:“要是当年战士们有这样的衣服穿就好了。”

“你们能来看我,人来就好了,不用带这些东西。”到吴恋阿婆家时,她正在院子里忙碌着。天气转凉,我们给她带了件羽绒服,我笨手笨脚地帮她穿上。“挺合身的。”阿婆开心地笑了。

聊天中,阿婆说起了自己的英雄父亲,回忆往事声音有些哽咽,我拉着她的手,安慰她要照顾好自己、保重身体。两位老人都是东南公益协会的长期关怀对象,在多次接触中,他们与几位志愿者熟络起来。公益活动带给老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有情感上的慰藉。

城市之美不仅因为景色。走在泉州的街头巷尾,总有志愿者热情的微笑和你不期而遇,让人心头一暖。他们身着红马甲,或在路口执勤,或在社区劳动,或在扶老助残……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抹“志愿红”显得格外耀眼,一股“文明风”扑面而来。(泉州晚报社融媒体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