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闻六尺巷,只觉得那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小巷,六尺之宽,能有何特别之处?然而,当真正走进它,触摸那古老的墙壁,聆听那久远的故事,才惊觉其蕴含的非凡意义。
遥想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因宅基地起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欲借张英的权势压倒对方。张英却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羞愧不已,主动让出三尺。邻居见状,也深受感动,同样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浮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回望一下六尺巷,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呢?礼让,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当我们学会礼让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礼让,是一种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那么很多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像六尺巷中的张英,他包容了邻居的固执,用自己的行动化解了矛盾,赢得了邻里的尊重。
礼让,也是一种谦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往往渴望成功,追求名利。然而,过度的自负和骄傲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我们应该学会谦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张英作为一位朝廷重臣,却能如此谦逊,实在难能可贵。
六尺巷,虽然只有六尺宽,却蕴含着无限的宽广。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退让,学会包容,学会谦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当我们再次漫步在六尺巷中,感受着那古老的气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将六尺巷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它成为我们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文明底色。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弘扬六尺巷的精神。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以礼让为先,以和谐为本。让我们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用谦逊和包容去对待他人,用爱心和奉献去建设我们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