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溪小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分类小游戏吸引不少居民。
用本地方言向当地居民讲解什么是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垃圾分类小卡片投入迷你分类垃圾桶,这样的模拟游戏让居民更有直观感受;居民登台分享自己关于垃圾分类的生活小故事……近日,由翔安区住建和交通局发起的“垃圾分类志愿百日行”活动落下帷幕。
此次“垃圾分类志愿百日行”活动的主题是“垃圾分类新时尚,百日行动共担当”。坚持逐步推动“百”“一”“零”三个层面,立体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入脑入心——首先各种类型的宣传活动轮番登场,以“百花齐放”的形式树牢翔安本地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意识;其次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行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同德一心”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最后推动实现“不分类现象归零”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养成了居民的良好习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宣传篇 “百”花齐放
本地方言做宣传 现场游戏学分类
在内厝镇新垵村,垃圾分类专管员陈小玉用通俗易懂的本地方言,向到场的村民们讲解着:“厨房内产生的易腐烂垃圾是厨余垃圾,生活中常见的类似农药瓶等是有害垃圾,可以回收利用能卖钱的是可回收物,其他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则属于其他垃圾。”村民边听边点头,直说“懂了、懂了”。
翔安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用方言等方式屡屡出现,颇受欢迎。除此之外,讲座现场还有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工作人员会准备几个迷你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志愿者将印有各种生活垃圾图案的卡片发给现场参与者,大家根据卡片类别投入到相应的垃圾桶,如果投放错误,工作人员还会现场纠正、讲解。
为了让更多人能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还会发放宣传册、海报、环保袋等,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还会举办如垃圾分类海报设计、环保手工艺品制作等创意比赛,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
马巷街道走进滨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主题活动,小区居民积极抢答赢取奖品。
行动篇 同德“一”心
全环节志愿服务 带动社区居民参与
“垃圾分类志愿百日行”活动期间,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出现在了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里——在宣传环节,他们出现在讲座上,或维持秩序,或现身说法;在垃圾投放环节,他们出现在垃圾桶边,开展垃圾分类督导活动,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同时也对不按规定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劝导和宣传;在转运环节,他们协助环卫工人做好收集和运输工作,确保垃圾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志愿者也带动了更多居民的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讲座上居民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桶边督导”的行动,甚至还带动了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也一起参与进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特别注重垃圾分类的亲子活动,无论是“小小桶边督导员”还是游戏、手工等亲子垃圾分类活动,都让孩子带动家长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起更多家庭的环保意识。
习惯篇 不分类现象归“零”
养成分类好习惯 让杂乱垃圾不再出现
8月的一场观影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翔安垃圾分类的阶段性成果——活动结束后,现场的垃圾都分门别类地放进了专属垃圾桶里,地上很是干净。
当天晚上,嶝湾社区志愿者联合国贸金门湾物业邀请社区居民一起观看电影,利用观看电影的闲暇时间,社区志愿者为前来观看电影的观众宣传垃圾分类,为观众们普及手上的饮料杯和零食都属于什么垃圾。也因为现场普及到位,我们才看到了前面那令人欣慰的一幕。
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说,这次百日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日常细节的宣传、生活点滴的教化,推动全区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逐步推动垃圾不分类现象归“零”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
在一场讲座上,来自新兴社区的李阿姨就说:“真没想到,我这个当妈的,还能被孩子教一回。”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当天她把家里花草的枝叶剪了,扔进“其他垃圾”的桶内,结果儿子放学回来就指出了错误。“妈,枝叶原来是植物的一部分,属于能烂掉的那种垃圾。厨余垃圾就是家里做饭、吃饭剩下的,还有果皮、蛋壳这些能烂掉的东西,都能回到大自然里,应该属于厨余垃圾。”从那以后,李阿姨和儿子一起认真做好家里的垃圾分类,还带动社区里的邻居们也一起做好。(厦门日报 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洪小培 洪毓萱 翔安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