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三明:长征精神照亮新时代奋进路
http://wmf.fjsen.com  2024-10-14 11:36:09 来源: 责任编辑:兰楚文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

三明全域为原中央苏区县,是毛主席诗赞“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革命战争年代3.7万名三明子弟参加红军、1.12万名参加长征,承担起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绝大部分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到达陕北仅剩76人,涌现出绝命后卫师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长征从这里出发

“凤凰山村是中央红军村、中央四个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红军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在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处,宁化县淮土镇凤凰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兴钢正在向游客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早在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率领红四军从江西进入宁化,凤凰山是他们的重要驻足之地。红军在此安营扎寨,不仅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还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帮助建立地方武装和工农民主政权。这段历史为凤凰山成为长征出发地奠定了深厚的革命基础。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1934年,根据中共中央分局和中革军委的指示,闽赣省委、省军区机关迁至宁化县城。此时,中央苏区仅剩下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等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凤凰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革命基础,成为了中央红军退守和集结的重要选择。

1934年10月,参加石城阻击战的红三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将防务移交给地方红军后,撤至石城与宁化交界的凤凰山、大王、隘门一带集结。当时,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部就设在凤凰山村左后侧的“松竹居”。红军战士们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不随意打扰群众,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深切拥护。红军进驻凤凰山后,还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如挖井修路、兴办列宁小学等,进一步加深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

凤凰山的红军街,宽四五米、长四百多米,见证了红军与群众的深厚情感。红军战士们借宿时,总是小心翼翼地使用当地百姓的门板作为床铺,每天一早便将其归还原位,并打扫干净。这种军民一家亲的氛围,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长征从这里出发,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凤凰山与江西接壤,是宁化受革命影响最早的地域之一,具有深厚的革命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扩红期间,凤凰山乡党委、乡苏政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领导和党团员带头模范作用,进行扩红竞赛。全村青年参军热情高涨,青壮年上前线后,村里留下的儿童、妇女、老人也积极参与革命工作,为红军提供了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

在长征途中,三明籍红军指战员大都编入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他们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在湘江战役等关键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红军到达陕北后,三明籍红军战士幸存的仅有76人。然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如今,凤凰山上的“红军街”“红军井”等历史遗迹依然保存完好,它们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岁月和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而“红军万岁”四个大字,在凤凰山红军街头的门楼上熠熠生辉,成为了对那段历史的最好铭记和对革命先烈的最高敬意。

红色领航振兴路

地处闽赣交界的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游击队员黄炳茂的老宅就位于此。伫立门前,一副“隔山隔水隔不断老区情谊,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的对联引人注目,导游向大家娓娓道来“一杯米酒”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岭下村打造“一家一园两步道三场馆”红色文化教育场所,包括老游击队员黄炳茂之家、初心公园等,近3年接待学员和游客8万余人。同时,结合红色文旅,开发米酒技艺传习所、岭下酒坊、红军食堂等增收项目,培育岭下高山大米、岭红米酒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一条“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子。

岭下村是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三明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等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县委高度重视党校建设和红色教育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全县发展大局。”9月6日,在三明举办的“四领一促”系列宁化县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宁化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朱建华介绍,宁化投资1.2亿元启动党校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50人封闭式培训,为大规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此外,宁化县还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将红色培训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考评体系,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提升属地现场教学点的质量和红色宣讲队伍的水平。同时,县委党校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增设对外培训相关股室,组建由本校教师、省内外专家等组成的师资库,并成立“红土地培训中心”,为红色教育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致力于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品牌,宁化县形成了13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程,开发了长征精神、苏区精神、谷文昌精神等8个地方特色课程。在创新现场教学方面,打造了东西南北4条精品教学线路,提炼了22个现场教学微党课,并与应急部、嘉宁等地开展对口支援和合作培训,共同推动红色培训事业良性发展。

目前,已有109个中央、省、市部门和单位系统在宁化设立党性教育基地,举办各级培训班1000多期,直接拉动宁化经济消费8000万元以上。

赓续红色基因血脉

走进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珍贵的革命文物、革命先烈铜像浮雕等让人肃然起敬。这里已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党政企学习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勇与牺牲,更加坚定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近年来,三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机遇。2021年,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印发,宁化被纳入其中,一系列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投资达18.84亿元的17个项目,已有11个完工并投入使用,累计投资超过13.23亿元,不仅提升了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的影响力,更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宁化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革命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截至目前,已争取到3725万元革命文物保障保护专项资金,修缮了27处革命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修缮和保护,它们得以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除了物质层面的保护,宁化县还注重红色文化的挖掘和记录。

“谨以此献给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给在长征途中为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而浴血奋战的红三十四师全体将士,献给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宁化客家子弟。”长篇小说《血师》的扉页,镌刻着本土作家鸿琳对家乡革命先辈的深情致敬。

这部作品以红三十四师为背景,讲述了刘虎等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不仅赋予了历史以时代特色,更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依靠史实创作文学作品,是作家赋予历史时代特色的方式,而敦本务实挖掘考证史实,是有关职能部门脚踏实地的“在位有为”。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充分发挥“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的职能优势,加强对苏区史、长征史的挖掘提炼,现已编辑20余本三明红色文化书籍,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苏区文化、长征文化,其中2021年出版发行的《风展红旗如画——走进中央苏区三明》红色读本,成为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和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地方特色教材。此外还积极推进与上海的红色文化交流,红色三明资料多次刊登于上海党史研究室《党史信息报》。

长征精神闪耀新时代光芒

在宁化六中的校园里,青年教师程静彤正将宁化地方史与湘江战役、红军长征等史实相融合,为学生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这不仅是宁化六中的独特做法,也是全市各校开展红色课题研究、开设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组织红色主题教育的缩影。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三明市不仅注重红色资源的保护,更致力于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明市通过深入挖掘革命历史和红色资源,编印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读本和教材,如《湘江战役——文史资料汇编》《三明红色文化读本》等,这些读本不仅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同时,三明市还推出了《风展红旗如画——走进原中央苏区三明》等精品课程,以及《风展红旗如画》情景交响音诗、《血师》红色小说、《绝战》红色电影等一系列红色文艺精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革命历史,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红色旅游,是三明市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曹坊镇作为福建最远的长征出发地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红色+培训+旅游”产业,通过引进文旅发展公司、开展特色鲜明的党建培训、学生研学等活动,盘活了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这种“红色+旅游”的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革命历史,传承了红色精神。

此外,三明市还通过打造红色文化题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策划生成红色文旅小镇等文旅融合项目、推出“风展红旗如画”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红色旅游的繁荣,也推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三明市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产业的持续发展,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