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虬城大地,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绘就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文明实践阵地活跃、志愿服务微光成炬、文明新风吹拂乡土……多彩文明实践活动在沙县区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近年来,沙县区聚焦群众需求,汇聚多方力量,把文明实践目标总要求与文明创建宗旨融通贯通,用文明实践推动文明创建,在机制、队伍、项目上下功夫,深耕文明实践,全区文明新风劲吹。
慈善厨房里志愿者为困难群众准备爱心餐
队伍建起来
“怎么样,小朋友,月饼好吃吗?”“好吃,我最喜欢咸蛋黄馅的。”9月13日上午,沙县区夏茂第二中心小学,沙县区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会长林有财和几名志愿者给学校的留守儿童分发月饼,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品尝月饼,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沙县是小吃之乡,全区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小吃产业让沙县人发家致富,支撑起当地的特色经济,但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也相伴而生。
为给留守儿童及老人送上一份中秋佳节的温暖,林有财带领义工们前往沙县各乡镇街道的学校、养老院、医院以及居民家中,带上餐食和礼物,先后为238位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送上节日的祝福。
沙县区加强志愿队伍建设力度,践行志愿服务队伍和文明实践阵地“两个建立”制度,让志愿服务人人可做,处处可为。建立“1712+”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在配置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等8类常备队伍的基础上,打造小吃外拓、乡村乐龄学堂、社区微网格长等共16支特色志愿队伍,深入一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扎实建立区乡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统筹整合宣传、组织、文化、教育等部门现有阵地资源,与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基层阵地相融合。目前,全区共延伸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90个,其中城区实践点39个,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与党建阵地、文化阵地、教育基地的整合。
乡村学校少年宫孩子们学校传统非遗项目
品牌显特色
“要先把豆腐沥干后再捏碎。”“把豆腐和香菇、肉馅这些配料搅拌在一起。”“用勺子把他们舀成丸子形。”9月6日,沙县区南阳中心学校少年宫小吃课,老师正手把手向孩子们传授豆腐丸的制作方法。
同学们一边听讲,一边跟着老师制作美食,捏豆腐丸、裹地瓜粉,把制作完成后的豆腐丸投入锅中。看着一粒粒亲手制作的豆腐丸煮熟后浮起来,孩子们笑了。
“在这里,不仅可以让孩子学画画、写字、舞蹈,还教做烧麦、蒸饺这些传统美食,特别好。”在南阳中心学校门口,前来接孩子放学的邓女士竖起大拇指。
寓教于乐的小吃制作、强身健体的球类课程、传承文化的手工竹编……沙县区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宫一品”建设,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游鱼、福袋刺绣、红边茶、乌米饭制作等非遗项目,扁肉、蒸饺、烧麦、芋饺、金包银等沙县特色小吃制作,畲族竹竿舞、山歌传唱、迎烛桥、踩高跷等民俗活动,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课程,在课外时间免费向农村少年儿童开放。
同时,打造“沙县小吃外拓”志愿服务项目,推进小吃产业与文明实践融合,以24个驻外沙县小吃党支部成员、30个驻外联络处、3650家沙县小吃标准加盟店经营者为主体,通过“党建+文明实践”“流动课堂”模式,加强在外党员志愿者新思想和创新理论宣讲培训,引导其融入当地文明创建与文明实践活动。
在小吃之乡,慈善厨房暖胃暖心。沙县为城区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6类老人配送午、晚两餐,解决他们就餐问题;将爱心餐配送到11个社区的困难群众家中,目前已送出爱心餐8万余份,爱心馒头80多万个,5000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慈善厨房”荣获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机制有保障
不久前,沙县区有情劲草志愿服务队理事长曹志伟在线上志愿服务积分平台,通过积分兑换,花50积分换了一张电影票。
“志愿服务的时长可以实实在在兑换成东西,真不错!”曹志伟笑着说。曹志伟今年30岁,却是一名资深志愿者,自2013年起,他坚持志愿服务近11年,时长2000余小时。
为了让更多志愿者的努力能够得到回馈,沙县区建立了针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制定《沙县志愿者激励奖励办法》,对志愿服务时长进行量化积分,所得积分可兑换相应物资,在《三明市市民文明积分活动》推行后,进一步完善积分兑换规则,给予志愿者相应激励和回馈。目前,已有爱心商家6家、兑换项目11个,已兑换物资奖励3.3万元,其中线上兑换8500元。
流畅的运行机制是志愿服务的重要保障。在志愿服务流程上,沙县区依托“志愿三明”“近邻党建”智慧治理平台,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制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四单工作法”,畅通服务双向对接与认领,提升文明服务水平。(沙县区委文明办 戴若琳 汪慧珍 沙县区融媒体中心 薛辰怡 许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