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我们左手边的大石上,有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一共有450多幅,是我们武夷山宝贵的文化遗产。”“闽北讲习班·溪言习语”宣讲队队员、竹筏工陈佳一边撑着竹筏,一边向游客介绍沿途景点和背后的故事。一个半小时里,陈佳既讲武夷山的文化故事,也用风趣的语言讲好生态文明的故事,游客边赏美景边听宣讲,听得津津有味。(9月11日 东南网)
游客徜徉在武夷山绿水青山间,泛舟九曲溪,既体验漂流旅程的快乐,又得到了“闽北讲习班”的理论滋养、文明熏陶,这样的“流动大思政”,真是让游客来福建,不虚此行。众所周知,旅游是悦心乐毅的行动,如果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双得益,对旅程来说,肯定不虚此行;对旅游地来说,也是赢得“回头客”打响文旅品牌的好举措。
福建南平,利用“闽北讲习班”这样创新宣传党的理论举措,既将党的政策理论潜移默化渗透到游客的行程中,又将八闽的文化力量及时传播,为宣讲大思政拓展了舞台,增加了路径,生动展示了文明八闽新风采。这样的“闽北讲习班”不妨多多益善、花开遍地。
“八闽讲习班”要遍地开花,注重“特色”效更佳。理论宣讲的大思政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理论宣讲不能少了地方特色。例如,“闽北讲习班”在队伍建设、宣讲品牌、开展频次等方面,均打出了闽北品牌。讲习班已建立“1+10+N”支队伍,即1支市级宣讲队,10支县级宣讲队,N支相对固定的乡镇宣讲队伍。宣讲内容上,创新“1+2+X”模式,既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又突出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和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两个“支点”,还紧盯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如此组织“闽北讲习班”,不仅接地气,而且还冒热气,难怪游客爱听,当地群众更是搬着板凳追着听。
“八闽讲习班”要遍地开花,群众“主角”有力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赋能文明八闽不断结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果实。群众是受益人,更是主讲人。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将群众关注的经济、民生等问题,通过“百姓名嘴”生动讲、“乡土能人”用情讲,把博大精深的理论细化为一个个群众可知可感的小话题,才能把理论讲鲜活、讲深入、讲透彻,让党的创新理论既入耳入脑又入心入魂。
“八闽讲习班”要遍地开花,融入“文化”更厚重。各地的理论宣讲,若是能像“闽北讲习班”那样把八闽民俗、非遗等结合进来,用三句半、三角戏、方言快板等当地特色形式,演绎宣讲内容。同时创新情景剧、合唱、舞蹈、诗朗诵等现代表演形式,既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也让理论宣讲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要使“八闽讲习班”理论宣讲真正服务群众需求、服务乡村振兴、增强福建的知名度,让每一个来福建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向上向善的福建力量,各地在理论宣讲上不妨因地制宜,讲出特色,讲得透彻,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魂,不断释放奋进新时代的自信动能、文明力量。(福州文明网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