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短缺曾是群众健身方面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江苏盐城立足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从开发城市“边角地”、推动学校场地开放、有效利用废弃厂房等方面入手,大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为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提供更多便利。(人民日报)
体育,不仅是肉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洗礼。相较于城市,乡村体育运动发展相对落后。过去,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体育运动在乡村并未被足够重视,对体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乡村地区缺乏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乡村体育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亟需政府、社会及企业加大投入,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文化建设,在乡村社会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为乡村体育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硬件上,要建好乡村体育设施。有关部门及各级政府要加大乡村公园、综合体育活动场所等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乡村体育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篮球氛围浓的乡村建篮球场,有在羽毛球氛围浓的乡村建羽毛球场,着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运动健身需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建设乡村体育设施要谨防“建而无用”,要把体育设施建在群众便去、想去、爱去的地方,要提高对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设施管理制度,确保设施长期运营,不沦为晾晒场、荒草地。
软件上,要涵养乡村体育文化。持续加大对乡村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运动品牌,提高农民对体育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乡村体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因地制宜设计和推广适合农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度。比如,设计一些农田体育活动,如“农田”竞速、农耕比赛等,让农民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要注重培育乡村体育人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专业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管理团队,提升农村体育活动的策划和执行水平;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可以鼓励村集体或农民自发组织体育活动,加强对农村体育人才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
体育兴则文化兴,文化兴则乡村兴。通过持续做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弘扬乡村体育文化,增加乡村体育人口,就能推动城乡体育有效融合,促进村民体质健康、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