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马丹凤)
立秋刚过,八闽大地绿意葱茏,生机勃发。青山绿水间,福建再次交出高分答卷:十年来,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并持续居全国前列的同时,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从2.5万亿元增加到5.4万亿元、居全国第八,人均GDP从6.4万元增加到13万元、居全国第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怀福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
多年来,从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优美生态“颜”“值”同升。
经中国工程院评估,《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69项具体举措全部落地完成,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方案》部署的6大领域26项重点任务和38项重大改革成果全面完成,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23项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成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肯定……发挥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发优势,福建争做生态文明改革创新的美丽中国行动先锋。
从山顶到海洋
守好生态“无价之宝”
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前,“全国美丽河湖”金溪逶迤而过。爱山护林的常口人,20多年来坚定守护着1.9万亩山林。如今,村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2.8%,金溪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村民在美丽家园端上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文旅康养、水美经济的“金饭碗”。
通过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系列“组合拳”,三明接连收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等金字招牌。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不断促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生物多样性记录不断刷新。
清清木兰溪,游人与碧水、荔林共同构成了“十里风光带”的和谐画卷。木兰溪曾经水患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指挥推动木兰溪流域治理。如今,昔日水患之河已成为造福人民的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漫步厦门同安湾的木栈道,只见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里白鹭翱翔、生机盎然。源于36年前的筼筜湖治理,厦门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要素、全地域、全方位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形成了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
……
从山顶到海洋,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之下,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山海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生态全景图。
近年来,福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023年主要流域优良水质(Ⅰ~Ⅲ类)比例99%,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5%,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88.7%,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全省已建设4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县)、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覆盖全省过半市县,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保持全国第一。
绿色动能澎湃
探索发展新优势
碧水蜿蜒的沙溪畔,福建最大的钢铁企业——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城区楼房隔水相望。清洁的厂区中生产井然有序,传统印象中钢厂的黑烟噪声早已不见。
近年来,三钢集团加快产能置换升级和超低排放改造,向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截至今年6月,三钢集团三明本部共实施237项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运输改造全部完成,先后获评国家和福建省绿色工厂、福建省观光工厂、国家和福建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山水城市绿色共生,三钢集团的蝶变,为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在福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正不断加快,仅2023年就新增81家国家级、150家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共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全省已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284.22亿元,支持绿色项目510个。
锚定“双碳”目标,福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不断以“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在闽成功举办;全球首堆福清核电“华龙一号”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全省核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二、装机比例全国第一;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总规模3364.4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41.3%,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63%;绿色电力市场交易常态化开展,累计交易电量7.7亿千瓦时,绿证成交22.4万张。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实践花开不断。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林业碳中和试点建设在20个试点县(市、区)、国有林场稳步推进;全国首宗渔业碳汇交易,首宗农田碳汇交易,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全国首个农业、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等花落福建。
新兴产业奋力疾驰。福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3.3%,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逐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市区域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效、水效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以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仅为全国三分之二……福建,正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前行。
生态价值实现
扩宽“两山”转化路径
7月26日,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三明市三元区陈大国有林场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第一期顺利成交。三元区陈大镇碧溪村的134.6亩林地以48.8万元成交,溢价率16.19%。
可交易、流转、质押的林业生物资产票据,解决了“林票1.0”的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林票2.0”,标志着三明市探索多年的林票制度真正打通了市场化交易路径。
全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三明市抢先布局碳汇经济,推进碳票、林票等制度创新,累计制发林票总额6.3亿元,完成碳汇交易近2900万元,将无形的“空气”变成真金白银。
作为全国最“绿”省份,福建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超4亿吨。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拓了新渠道。
“一片林”可以点绿成金,“一根竹”也可撬动千亿大产业。
福建现有竹林面积1845万亩,居全国第一。响应“以竹代塑”倡议,福建积极打造全竹利用产业链,开发出100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竹制品,新投产“以竹代塑”项目超过50个,建成国家永安林竹产业示范园区、建瓯笋竹城、建阳经济开发区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竹产业园区,各类笋竹加工企业2300多家。
做“活”一根竹,带动30多万人就业,300多万名竹农增收。
2023年,福建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出口创汇金额超过10亿美元。据福州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福建省出口竹木草制品142.6亿元,同比增长5.3%。
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锚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福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积极探索体现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全国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南平市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加快打造省级试点样板;
率先建立覆盖全省主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新路,建立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推进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等综合改革,创新形成“林权到户、规模经营、金融赋能”集体林权改革模式。
以制度创新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活力,“绿色创新”不断在福建上演——
率先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出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自然资源委托代理机制试点;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率先开展无居民海岛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并完成年度任务;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完成全省首个全流程确权登记;
持续落实“不动产登记+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在全国首次向台商发放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书。
福建绿色金融精准赋能,制定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加强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与结果应用,推行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探索推广林权收储贷款、福林贷、林业碳汇贷、农业碳汇贷等一系列配套贷款品种,落地海上风电蓝色债等全国首单创新型债券,推出“碳效益挂钩”贷款、“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碳金融产品服务。2019年至2023年,全省绿色贷款余额从2232.05亿元增长至8507.15亿元,年均增速28.9%。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