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期间,总有这么一群人,甘洒辛勤的汗水,无私帮助考生顺利应考,实现心中的大学梦想。志愿者的爱心善行温暖了考生和家长,升华了宁和厚德之城的精神高度。
据《闽东日报》报道,77岁的苏胜墀参加高考志愿服务已有12个年头,十几年来,不论刮风下雨,都走在志愿服务活动第一线。今年高考时,他早早来到宁德一中考点,身披红马甲,协助指挥来往车辆,护送考生往返马路两边。老苏说:“退休后发挥余热,为考生帮点忙,是一种享受。”记者观察到,苏胜墀有时会和考生聊聊天,帮他们缓解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
谭金锁参与“爱心送考·橙丝带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8个年头,他总是能将约车考生准时送达指定考点。作为一名退伍老兵,谭金锁退伍不褪色,不忘人民子弟兵爱人助人的光荣传统。这些年,他还积极发动战友、朋友加入“爱心送考”的行列。
每当看到此类充满人性光辉的报道,我总是感动万分,因为几十年前,我也受到如此恩遇,至今感动于心,并日行一善。所以,我经常想,那些曾经得到他人关爱帮助过的考生,更应该常怀感激之情,接力爱的火炬,回报社会。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志愿者付出的爱往往是不求回报的,但爱是相互的,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施予的人不求回报,那是人家的胸襟与情怀,受益者不一定非得“涌泉相报”,但绝不能“忘恩负义”,这是做人的底线。
我听说一名在校大学生抱怨伯父每月寄给他的生活费较少,勉强维持日常用度,便自觉低人一等。殊不知伯父为了凑足侄儿的学费伙食费,不顾年老体衰,多打了一份工。
这名大学生父母离异,双方都不管他,着实让人同情,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理应比别人更加节俭勤奋才是,哪有资格埋怨责怪供养他的伯父?因为其伯父从来都不曾亏欠他,而且尽到了长辈的抚养义务。
当下,这种人还不在少数,他们总以为他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我很多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乘客对让坐的人无动于衷,别说道一声“谢谢”,连一个微笑的动作都不舍;少数老人甚至蛮横地让年轻人无理由让坐。
尽管社会上存在“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乃至“恩将仇报”的人与事,但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是人世间永恒的价值取向,这道理好比人类不会因噎而废食一样,噎只是暂时的不适与难受,而废食是要死人的。古人讲“善有善报”,可同时也强调“报”是有时间和条件时,因此不必太在意眼前的得与失。
民谚说:“你尽管善良,老天自有思量。”我加了一句“行善施恩之人不图报答,但受助者理当感恩回报”。(宁德文明网 姬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