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三明:垂钓需自觉,文明见日常
http://wmf.fjsen.com  2024-06-21 15:20:31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时下,水边垂钓成为很多人的兴趣爱好。从年轻人到退休老人,他们或独自垂钓,或结伴而行,在湖边、河边尽情享受与大自然的亲近时光。

无论是为渔获还是寻趣,垂钓本应是一项陶冶身心的活动,但部分垂钓者不注重周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个人行为,让垂钓失去了本身的休闲之义。三明记者近日就此话题进行了走访。

人走垃圾清

掰开饵料,揉搓装钩,用力挥竿,静待大鱼上钩……夏日时节,只要无刮风下雨天气,在沙溪河畔总能看见扎堆的垂钓市民。

一个保温杯,一张小马扎,一把遮阳伞,一坐便是大半天,这是三明市民吴传智的日常生活。前年退休的他,在朋友的引导下开始接触钓鱼活动,从一开始买一把竿试试,到现在囤购各式钓鱼用具。吴传智告诉记者,自己在钓鱼这项兴趣爱好前前后后花了近万元。

每次外出钓鱼时,吴传智总习惯带着一个大塑料袋。袋子有何用途?“钓鱼时间长,自然会产生水瓶、包装袋、果皮等垃圾,我每次离开前,都会将这些垃圾统一收拾装袋,再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他解释道。

习惯从何养成?吴传智回忆,刚开始接触钓鱼时,看到有人钓完鱼、人走了,留下一地垃圾,更有甚者,还直接将垃圾扔到河里,如此不文明的现象,让他记忆犹新,也让他引以为鉴。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他开始在钓鱼时随身携带垃圾袋。

“一些钓鱼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对环境和水域造成污染,也让大众对钓鱼人群的印象变差。”在吴传智看来,人走垃圾清,是每位钓鱼人应尽的义务。为此,他时常对身边喜欢钓鱼的朋友宣传及时清理垃圾的重要性,也会在钓鱼时提醒身边人,将遗留的垃圾清理干净。

以身作则,让随手带走垃圾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为了钓鱼场所的长久发展。

下竿有节制

钓鱼群体日渐壮大,如何垂钓才更合规有节制,是不少市民关注的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有垂钓者手持一根钓竿,同时在一旁架起三根钓竿。“像这样广撒网,钓到大鱼的概率才更大嘛!”这位垂钓者表示。为了占据有利地形,他每天都会早早来这里架起鱼竿,来晚了可就没有好位置。

旁边另一位垂钓者刘先生则表达了心中的不满。“钓鱼的好地方就这么几个,如果碰上一人多竿的情况,可选的位置就更少了。”习惯一竿作战的刘先生直言,希望每一位钓鱼人都能多为他人考虑,不要因为个人习惯影响别人垂钓。

在交谈过程中,有着8年钓龄的刘先生还分享了自己在钓鱼时发现的另一个问题——大小兼收。“一般我们钓到小鱼或者怀孕的鱼都会选择放生,有些人钓鱼则是不论鱼的大小、状态,统统全盘接收,有些还是仅有拇指大小的幼鱼,这无形中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刘先生说。

通常来说,成长中的鱼苗会摄取水中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质,并在排泄物中排出一定量的废物,而这些废物会降解为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而促进水体中的植物生长,是水体养分循环重要一环。

钓鱼人随意钓获幼鱼和处于产卵期的母鱼,无疑会对鱼类资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生态系统稳定。

垂钓需自觉

在垂钓风靡的当下,钓鱼人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有人调侃,“管它晴天或雨天,竿子一甩就是一整天。”也有人担忧,“随时随地掏竿垂钓,人身安全和文明形象该如何保障?”

采访当天午后时分,记者走进市体育馆附近的沿河路段,一眼望去,草木葱茏,不过在绿树掩映的河边,有垂钓者竟无视岸边的安全提示牌,翻越河边护栏,悠闲地坐在河岸边拉杆钓鱼。当记者在护栏外围询问这样是否安全时,这名垂钓者自信地表示,自己经常来这里钓鱼,对地形环境很熟,而且水性好,根本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

为方便钓鱼,有草地被垂钓者踩踏出一条捷径,影响市容美观;河边步道上,有垂钓者将钓鱼工具随意摆放在路中间,影响市民正常通行;禁钓区域内,有垂钓者趁无人看管时,偷偷开展垂钓活动……由于垂钓者素质水平的参差,由垂钓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有不同。

“我一般会约上几位好友,驱车至僻静的地方垂钓,既不影响他人,自己也能更专注于享受钓鱼乐趣。”对于如何减少垂钓对他人的影响,市民郑家华这样回答。他表示,钓鱼本是一件趣事,如果因为一些不当之举让其变味,可就得不偿失了。

垂钓需自觉,文明见日常。每一名垂钓者都应树立起正确的文明垂钓观念。

文明评论

在我们身边,一些不文明垂钓行为令人大跌眼镜。不少钓鱼爱好者将一些公共河岸视为休闲娱乐的“钓鱼台”,无论是清晨还是日落,每逢上下班都可以看到聚集于此的男女老少,他们将鱼竿一字摆开,甚至有人“守护”多个鱼竿,阵仗甚是壮观,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人在公共场所的正常行动。有些垂钓者将烟盒、饵料包等垃圾随手扔到地上,细节见品质,这些无意之举无形之中透露出垂钓者的文明素养。

垂钓自古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户外娱乐活动,有人说这种娱乐是建立在其它生命的痛苦之上,充斥着残忍与血腥;还有人说,除了消遣打发时光外,更多反映出渔者回归自然的向往和洒脱,这种闲情逸致充满了诗意。在笔者看来,站在生物链的最高层,积极向上的“渔”乐方式无可厚非,毕竟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但是,“岸霸”式的垂钓行为,就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文明垂钓是文明城市不可忽视的细节,不把个人的爱好乐趣,强加于自然界,这是更深层次的文明内在考量。注意更多的文明规范,是对每位垂钓者的基本要求。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