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三明:有一种温暖,叫邻里守望
http://wmf.fjsen.com  2024-06-14 17:11:53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生活困难,邻里主动搭把手;小矛盾小纠纷,邻里帮忙来化解;遇到急事难事,邻里及时牵个线……在三明大街小巷,这些随处可见的忙碌身影都是普通居民和志愿者。

小善大爱,点滴汇聚。多年来,在邻里守望之间,志愿服务早已融入三明人的生活。

今年是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市召开40周年。多年来,三明市厚植文明实践的群众基础,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机制,广大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目前,全市共有实名注册志愿者超37万名,志愿服务团体7000多个。

“主动搭把手”连接邻里心

“你好,我需要一些油和米,可以帮我买回来吗?”

“好的,我们马上就去。您还有别的需要吗?”

……

5月27日,家住三元区列东街道圳尾社区的独居困难户陈雄雨,像往常一样,家里没有了生活必需品,就拨通了社区工作人员陈甜莺的电话。

年近50岁的陈雄雨,患有肢体残疾和语言障碍等疾病,身边无人照顾,也没有收入来源。去年,社区将他纳入特困对象,为他申请了每个月1000余元的特困补贴资金,解决日常生活所需。

虽然,每月的生活费有了着落,但由于腿脚不便,身边也没有亲人,陈雄雨成为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们重点照顾的对象。楼下的郝阿姨,是陈雄雨父母的同事,两家人做了40余年的邻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郝阿姨回忆,陈雄雨小时候头部受过伤,因此影响了肢体活动。前几年,他的双亲因疾病相继去世,陈雄雨彻底失去了生活依靠,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纷纷伸出援手。

前年,陈雄雨80岁的父亲住院,心里一直放心不下儿子。郝阿姨和邻居们知道了这一情况,不仅轮流来医院看望照顾老人,还自觉担起了照顾陈雄雨的任务。

“我两天没看到他,都要上楼去他家敲敲门。我经常跟他说,遇到什么难事需要帮助,就要跟大家说一声,大家都会搭把手。”郝阿姨说。

社区志愿者为陈雄雨购买生活必须品

去年底,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雄雨购买了一台残疾人电动轮椅,大大方便了生活。现在,陈雄雨每天坐上电动轮椅为自己买药、买饭,有时候还能下楼遛弯,不仅提升了他的生活质量,也让他的生活更有了盼头。

“看他一个人生活不容易,能帮就帮一把。之前我们知道他家的马桶坏了,上门免费为他更换马桶盖,物业费和水电费公摊部分也替他交了。”物业经理林丽英和很多老邻居一样,认为这就是举手之劳的事,不值一提。

发放超市“爱心卡”;组织社工到他家做卫生;定期上门义诊;社区工作人员随叫随到……被大家沉甸甸的邻里情包围着,不善言辞的陈雄雨把这份感动放在心里。

“大家很关心我,常常来看望和帮助我,我真的很感动。”陈雄雨动情地挤出一句话。

圳尾社区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源地之一,圳尾社区坚持“好在共建、贵在坚持”精神,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邻里生活圈。“党员示范带头,汇集志愿力量,让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让基层社会治理更贴实际、更具效率、更有人情味。”圳尾社区党委书记戴燕玲说。

“遇事帮个忙”温暖邻里情

现在回想起几天前妻子受伤的事,家住三元区白沙街道台江社区的居民邱廷华,仍然心有余悸。

“那天要不是我的好邻居邓秀英帮忙,后果不堪设想,遇事有这样的好邻居帮忙,真好!”说起自己的邻居,邱廷华心里满是感激。

回溯到4月16日下午,邓秀英像往常一样,下楼从邱廷华家门口经过。突然,她发现邻居谢妹子倒在了客厅地板上,身旁还有鲜血流出,而在她身旁的丈夫邱廷华急得直跺脚。

“我叫她赶紧去医院,可是她怕费用太高,就是不愿意去,这可怎么办啊?”看到邓秀英,邱廷华赶忙向她求助。来不及细问,邓秀英为了争取时间,一边拿出手机呼叫120救护车,一边耐心地劝说谢妹子,做她的思想工作,最终消除了谢妹子的顾虑。

10分钟后,救护车迅速将半昏迷状态的谢妹子送往医院抢救。正因为邓秀英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处事果断,为抢救赢来了时间,使谢妹子得到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

“住在这里,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水管漏水了、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邻居们都会跑前跑后地张罗着找人给修好。”邓秀英说,住在这从来都不会觉得孤单,谁家遇上了困难,邻居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来帮忙,很喜欢这个有人情味的社区。

同邓秀英一样,群二社区居民苏清通,对邻里互帮互助的氛围十分认可,尤其是对社区组建的“近邻帮帮团·王镛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更是竖起了大拇指。

群二社区“近邻帮帮团·王镛服务队”于今年3月由居民自发成立,以省劳模王镛为队长,由小区党员代表和热心居民为成员,以党建破题社区治理,不断夯实自治基础,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帮助邻居解决急事难事,助力社区开展精细化治理。

从送医送药到照顾孤寡老人,从电器检修到帮助干家务活,从拉家常给予精神慰藉到做好家里卫生……在群二社区,志愿者的贴心、暖心服务随处可见,这“一抹红”已成为居民眼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不仅给我送饭,还帮我打扫卫生、修理家电家具,有时候没什么事也过来陪我聊聊天,不会感觉孤单了。”群二社区独居老人王满秀对志愿者们的付出心存感激。

以一件件小事,做优“微服务”,让社区居民感受到邻里守望的温暖。群二社区通过常串门、常唠嗑,有效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以“邻里事”催生“邻里情”,激发群众参与和支持社区治理的热情。

城关街道芙蓉社区近邻帮帮团益心服务队成立

“邻里守望” 走向常态

家住三元区城关街道芙蓉社区的陈宝玉,是独居老人,今年60多岁。去年12月,她在家中不慎摔倒,无法自行起身,于是拨打了社区的电话。

接到电话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陈宝玉家中,发现她的腿受伤了,赶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去医院治疗。住院期间,邻居赖爱金知道这件事后,和其他邻居们一起凑了些钱到医院看望她。

经过邻居们的细心照顾,不久后陈宝玉顺利出院。此后,赖爱金还经常去家中看望她,帮她买菜带饭,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非常感激邻居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生活,我感到十分荣幸和幸福。”陈宝玉深有感触地说。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城关街道10个社区像这样的邻里守望的暖心事,每天都在发生。

为了让“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趋于常态,城关街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行成立“近邻帮帮团·微光服务队”,以点带面,在社区全面铺开,不断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档升级,为辖区群众提供更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三元区城关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林城介绍,自近邻帮帮团成立以来,定期开展义诊、义演、邻里交流等活动,持续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模式,运用党群服务中心、近邻之家等阵地,广泛开展党员党纪条例、弘扬劳模精神等各类宣讲活动,形成“党员带家庭、家庭带邻里、邻里带楼栋”的“近邻互助、温情共治”治理局面,全面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在邻里守望之间,志愿服务早已融入大家的生活。”在芙蓉社区住了40余年,陈大爷亲眼见证了这座文明城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随手志愿、人人志愿”蔚然成风。

一份关怀,一声问候,犹如春日暖阳照射在群众的心间。

眼下,城关街道10个社区“近邻帮帮团·微光服务队”1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提供贴心服务,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文明的力量。

有事“搭把手”,遇事“帮个忙”,难事“牵根线”……邻里互助,暖心接力在延续,在三明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好人好事”,汇聚成凡人善举最美的光芒,每个人都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那一束微光,积少成多,点亮人们心灵,也照耀这座文明之城市。(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