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
http://wmf.fjsen.com  2024-04-15 16:05:16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对繁荣乡村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明确指引。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力量。

坚持农民的主体性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唤醒农民主体性是关键。只有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始终坚持农民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性。

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方针,引导带动更多方面力量为农民“登台唱戏”搭建更大更好的舞台,鼓励农民举办“村BA”“村超”“村晚”等在内的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乡村文化精品。同时着力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本地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培养村民成为讲解员,讲述乡村好故事、传播乡村好风尚、代言乡土新文化,增强其对乡村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四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名片;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群众广泛运用云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打开产品销路,传播新农村文化;在乡村设置理论宣讲室、农家书屋、标准篮球场、儿童游乐室等设施,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空间更加宽阔、设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舒适的活动场所。

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是要回归传统农耕社会,而是用现代精神武装农民、用现代理念重塑农村、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推动乡村文化实现现代化。

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应该大力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对乡土精华文化资源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创新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深入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进一步落实落细;推动非遗的“活态化”传承,设立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家风家训馆等,组织开展非遗文化展示、展览、展演活动及各类非遗宣传展示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并以此为平台促进文旅融合;打造诸如传统技艺、地方戏曲、特色美食等非遗品牌,扩大农村非遗的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对以往的村规民约进行批判性继承,形成更加公平、正义与和谐的乡村秩序,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对乡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乡土文明底蕴。

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

如今,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有没有、够不够”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民对“好不好、精不精”的要求则越来越迫切,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供给产品单一、供需对接错位、人才队伍紧缺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差距仍是重中之重。

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差距,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最大程度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打通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村民提供法治宣传、科技咨询、农业指导、政策宣传、专家义诊等惠民服务。也可为群众提供“点菜式服务”和“定制式服务”,以文化大篷车的形式,组织送党课下乡、流动文化演出、流动文化展览、流动图书配送等文化服务活动。把更多文化、科技、卫生领域的优质资源系统集成、扩容下沉,更多、更好、更持久地惠及农村群众;鼓励城市优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布局和投资,对农村现有综合文化服务站进行整改扩建,建立和完善城乡间人才流动机制,将先进理念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以人才资源流动引领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辅相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乡土文化的精华融通,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激活亿万农村群众的创新创造伟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郑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