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体积不大的移动式音响,一支自发聚集起来的舞蹈队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广场舞爱好者的身影频繁地活跃在城乡大街小巷,不论是居民社区的活动空地,还是公共区域的公园广场,数十人跟随音乐起舞的火热场景,总能引来周边人的关注。
作为一项低成本、低门槛的健身社交方式,广场舞风靡的同时,也引发了噪声扰民、占用场地等不文明的话题。那么,广场舞该如何舞出“文明范”?
广场舞队在健身
音乐声量需控制
夜幕降临,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在三明市三元区东乾路与江滨路交叉口的广场上准时响起,附近的居民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此。随着一段段标志性韵律,身着休闲服饰的广场舞爱好者伸出双臂、前后迈步,搭配抖肩、扭腰等动作,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轻盈而充满力量。
“每天晚上这儿都特热闹,大家得跳一个小时左右。”一名正在跳舞的阿姨笑着说。
家住三元区万达华府的市民李阿姨是这支广场舞队中的一员。“只要天气状况良好,我都会来跳上几曲,这里人多热闹,跳舞氛围更好。”退休两年来,广场舞便成了她的新爱好。对于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她表示,之前曾碰到过因音量太大被周边居民投诉的情况,现在自己所在的广场舞队伍在跳舞时都会自觉注意控制音响音量,避免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影响。
在距离广场不远处,一排居民楼与商铺间的狭长空地聚集了三四拨广场舞爱好者,自带的大功率移动式音响,是这些广场舞队伍的标配。由于人多声杂,为了盖过旁边舞队的音乐声,有的队伍先后多次调大音响音量。
“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在这里跳,后来人越来越多,还分了队伍,有时在家里都能清晰地听到音乐声。”住在附近的居民吴先生说。
在e三明平台,记者看到了不少关于广场舞噪声扰民的市民投诉:“楼下跳广场舞的声音非常大,多次与他们沟通让降低音量,他们都不愿意。”“现场建议他们关小声了,但等人离开后又把声音调大了。”针对这类投诉,相关部门给出的处理答复大都是现场教育整改,并将情况反映给小区物业,要求一同做好监督巡逻工作。
活动场地慎选择
近年来,关于广场舞队伍占用场地引发纠纷的新闻屡见不鲜,部分广场舞爱好者不分场合、随地起舞的锻炼习惯,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便。
“广场舞活动本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事,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着实让人对这一群体的好印象大打折扣。”不久前,结束加班的市民杨琴舒驾车回家时,便碰上了广场舞占用停车位的情况。她居住的小区内活动场地有限,不少居民会在晚间7:00—9:00的时段占用停车位跳广场舞,那天因为加班到家比平常晚了一个小时,便看到了停车位被占用的情形。
起初,杨琴舒只是在车上鸣笛示意广场舞队伍让出停车位,但无人理会,她只能下车交涉,却被广场舞队伍成员告知,要等他们跳完这支舞才能让开,经过近十分钟的等待,被占用的车位终于“物归原主”。
广场舞应该在哪跳?什么样的场所更适合开展广场舞活动?
根据市城管局发布的文明广场舞健身活动倡议书,广场舞活动场地应遵循因地制宜和科学文明原则,尽量远离住宅楼、学校、医院等集中区域。在公共活动时,应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不占用公共道路和停车场。广场舞团队之间、与不同运动项目之间应相互礼让。
显然,当前一些广场舞爱好者选择的活动场所并不符合规范。“现在参与广场舞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可适合活动的场地又有限,有时占用其他公共场地并非是我们有意为之。”作为广场舞队伍的领舞队员,市民黄玉娟结合自身经历,说出了看法。
人群聚集讲文明
说起广场舞,除了强身健体、扰民占道等两极分化的印象,被提及较多的还有人流密集等标签。人多,带来的是热闹氛围,同时也滋生了安全隐患。
“本来活动场地就不大,小孩子还在舞蹈队伍里跑来跑去,实在是太危险了!”热衷于锻炼健身的市民陈秀清是小区楼下广场舞活动的常客,眼看着小区里参与广场舞的居民越来越多,她也碰到了糟心事。
“来跳广场舞的大多是退休人群,有些需要帮忙带孙子、孙女,便在跳广场舞的时候一并将小孩带来玩耍。”陈秀清说。之前有位队员因为家里没有人照看孩子,就把四岁的孙子带到了活动场地,在他们跳舞时,小孩子就在密集的舞蹈人群中四处跑动,跳舞的人为了避免误伤小孩,只能刻意减小动作幅度。
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参与人数增加,个人文明素养却未及时跟上。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除了陈秀清遇到的孩童无人监管、随意跑动情况,还出现了宠物绑在一旁吓到过路群众、跳舞过程中大声喊话交流、活动结束后随身垃圾未及时清理等形形色色的不文明场景。
多一份主动,少一点噪声;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舞出健康,更要舞出文明,这是每一位广场舞参与者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更是维护城市文明形象的必要条件。(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