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不少人告别家乡,奔向远方,开启新一年的新征程。与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载满爱的背包、行李箱、后备箱……满满的行囊里,装进了家乡的味道、家人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盼。(2月18日《福建日报》)
这两天,不少人在网上晒出自己行李箱、后备箱中家人准备的土特产,有网友说这是一场没人会输的比赛,因为“装的爱都是一样的”。网友李先生觉得“快把母亲家搬破产了”,他从老家金华回杭州,带回了土烧高粱酒两坛,母亲做的腊肠、馄饨、粽子、糯米藕、芝麻糖,还有10多斤手炒的瓜子、现摘的草莓和萝卜等,后备厢被塞得满满当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外地求学、异地打拼已很普遍。许多年轻人干脆就在求学地或工作地安家落户,和父母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有人说:“父母年龄越大,子女走得越远,他们的爱越无力,只能通过每一次拼命地塞东西来表达出来。”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乡村的老人,哪怕能力有限,也要在子女返程时,将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装上。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后备厢,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装满的是亲情与乡愁。
每年春节返程之际,“爱的后备箱比赛”为什么反复上演,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就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花整整两天时间亲手做的腊肠、馄饨、粽子、糯米藕、芝麻糖,代表的是母亲的爱意;10多斤手炒瓜子,捎带的是团聚时的喜悦与回忆;现摘的草莓萝卜等,带走的是家乡田园的绿色与乡愁;两坛30斤装的土烧高粱酒虽不名贵,却饱含着满满的、沉重的挚爱以及对于亲家帮忙照看孙辈的谢意……
“爱的后备箱”多以农产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东西虽不一定多么光鲜、值钱,却一定装满了父母对子女无尽的关爱与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耳熟能详的《游子吟》,就真挚表达了父母们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无论身在何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都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有网友泪眼婆娑地说:“这世间,有种爱叫妈妈觉得我在外面永远吃不饱,有种爱叫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你的后备箱。”
我们素有乡愁的说法,“爱的后备箱”承载的就是一抹乡愁。正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所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是无数父母的心愿;游子返程,家乡的土特产如一壶浓烈的老酒,愈久越陈越烈,让乡愁历久弥醇。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永远都难以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那些魂牵梦绕、割舍不断的乡愁。
对于父母,相信每个人都有感恩之心,但相比之下,我们给予的回报却微乎其微。父母给我们装进后备箱的是亲情与乡愁,更是对子女的提醒。因为这其中氤氲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情感,激荡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怀。虽然现在做子女的有做子女的难处,或因学业紧张,或因工作繁忙,但我们不能忘了“常回家看看”,毕竟生命经不起太长等待,孝心经不起太久徘徊。只有懂得感恩回报,才能收获不断前行的力量。(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