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日前,惠安县辋川镇吹楼村长者食堂完工并投入运营。宽敞明亮的餐厅,温馨简约的墙绘,一应俱全的家电,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听说村里开了家长者食堂,我们就过来尝尝,味道不错,很适合我们。”村民刘奶奶高兴地说。
民以食为天。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就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据了解,惠安县聚焦群众所思所盼,精心谋划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新建养老项目11个、总投资392万元,其中新建成3所农村幸福院,新建成8家长者食堂。
随着我国各地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多,继“成人小饭桌”火了之后,不少吃腻了外卖的年轻人,也选择走进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问题。为此,社区食堂经营管理部门也及时调整思路和经营方式,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社区食堂+亲子活动”“社区食堂+农场”“社区食堂+培训讲座”“社区食堂+夜校”……难怪有网友说,承载吃饭这件“关键小事”的社区食堂,日渐拓展为“全龄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间。
民生无小事。社区食堂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实事。更值得赞赏的是,如今随着社区食堂功能的增多,不仅可以作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还能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不少社区食堂通过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的延展,吸引了大批多元人群的加入,让社区食堂更有生机和活力。
把社区食堂打造成能让百姓乐享的幸福“食”光,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而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务业态,将社区“小食堂”办成“大民生”, 不断增强辖区百姓幸福感。
同时,充满烟火气的社区食堂不仅是居民“家门口”的近距离消费场景,也是回应居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载体。期待有更多的社区食堂继续深挖增值价值,必要时还可以鼓励引入专业机构运营,提供高性价比的消费场景,打造兼具创新活力、造血功能的品质生活空间,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的意愿,让居民与社区的情感联系更紧密,归属感、幸福感更强。只要内外共同发力,定能激活社区食堂一池“活水”,实现稳定健康发展,造福更多百姓。(安溪文明网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