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乡风文明,要“新意”更要“心意”
http://wmf.fjsen.com  2023-11-19 08:43:07 周培尧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培源

说起积分制的奖品,人们常见的是各种生活用品,然而在惠安县涂寨镇南埔村,积分奖品却是课时。日前,记者了解到,惠安县涂寨镇南埔村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全村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村民予以积分奖励,村民可用这些积分为孩子兑换包含篮球课、南音课、电子琴课等多种兴趣课的课时来免费上课。

南埔村之所以将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奖品定为兴趣课的课时,主要是因该村14周岁以下的儿童有600多人,不少家长周末和节假日要外出上班,孩子无人看管。推出这一兑换方式,既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管理的主动性,又因地制宜解决了孩子的看管难题,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空心化已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课题,当以熟人社会为基底的集体文化在乡村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村民公共精神的弱化。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把乡村日益原子化的个人重新嵌入到集体当中,就成了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正因此,村民通过志愿服务积分为孩子兑换课时,村里提供场地和设备,并聘请相关机构老师或邀请比较专业的志愿者每周来上兴趣课,让乡村治理形成主体参与、价值共创与利益共享的一种全新模式,不仅做到了还利于民,也充分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曾经的年轻人逃离乡村,再到如今的乡村回归潮,“逆城市化”生活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返乡村、建设乡村,在新旧理念冲击之下,新的乡村文化也在慢慢重建。当下,我们亦需在全新的维度上去思考乡村共治这一问题,如何在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尺度上,重塑个体的获得感与责任感,实现乡村的共同体再造?

乡村治理积分制无疑给出了答案。2020年以来,泉州市制定了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方案,即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对农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58个行政村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不仅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移风易俗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可以说,“小积分”撬动了“大文明”,亦激发出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显而易见,乡村是需要经营的,但乡村经营应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与传统路径,把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的现代精神,与从乡土文化中汲取的传统营养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挖掘出新的乡土建设理念,探索出多元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塑造出一个崭新的乡村形态。如此,乡村才能真正从旧日的精神家园变成当下的宜居之地,让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当然,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要让乡村“留得住人”也“留得住心”,就要让乡村的软硬设施建设做到内外兼修,从而不断增进村民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就此而言,积分换课时这一举措就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乡村管理在充分尊重乡村生产生活、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只要在模式创新上做到不拘一格“新意”十足,在成风化人上做到用心用情“心意”满满,便能让乡风文明产生“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去推动另一片云”的良性互动,并赋予乡村振兴绵绵不绝的内生动力。(泉州晚报 周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