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艺、闽西客家木偶戏、芷溪花灯制作技艺、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翻开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的历史长卷,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意味深长。截至目前,连城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27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连城县“根”之所系,“魂”之所依,而对非遗的传承、运用、创新与发展,则是让这个革命老区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的“韵”之所在。
近年来,在龙岩市委文明办指导下,连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立足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将非遗文化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理论宣讲、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和活动开展,用志愿服务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用非遗文化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非遗+宣讲” 铸牢思想引领之魂
10月20日,连城县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梨园内,锣鼓声、弦乐声、管笛声、歌唱声,声声入耳,热闹非凡。在当天举办的“崇德向善 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连城县礼遇道德模范主题实践活动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李贞煜带领“金唢呐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为市民带来了十番音乐小调演唱《移风易俗谱新篇》。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又称“打十般”“吹五对”,迄今有600多年历史,因乐队演奏乐器包含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十余件乐器,故而称“十番”。客家民间艺人在中原古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当地土著畲瑶古乐、客家民间小调和历代戏曲剧种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艺作品等元素。2006年5月,“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鉴于十番音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百姓喜爱度高,2017年3月,在省、市、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李贞煜牵头组建了“金唢呐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服务队致力于传承发扬闽西特色客家音乐,将唱腔优美、词句丰富、词曲通俗易懂、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与党的政策方针有机融合,精心创作了“南词鼓书”《圆梦中华》、说唱节目《红土精神耀闽西》、诗朗诵节目《追步红色脚印》等优质十番音乐作品,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把“大道理”转化为接地气的“十番小调”。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武河是“金唢呐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也是坚持守正创新、小调新唱的曲作者。林武河告诉记者:“我们宣讲志愿服务队目前已经有23人,累计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文艺演出8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8000人次,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入景区、‘非遗’下乡村(社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十番说唱形式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力地促进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这种“非遗+宣讲”方式亲和生动,极富感染力。近年来,连城县紧扣群众喜好需求,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党的理论宣讲为内容、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为主力军,通过创作“十番音乐+理论宣讲”“木偶戏+理论宣讲”等“跨界破圈”的优质作品,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非遗+阵地” 赋能文化传承弘扬
用小手指一弯一勾一提,小狮子木偶在孩子们的手中萌趣十足。在连城实验小学的延时服务课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西客家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庆梅正指导着孩子们操控手中的提线木偶。
“一时间千秋故事,三尺地万里江山”,是演出木偶戏的生动写照。“闽西客家木偶戏”是闽西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提线木偶戏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连城,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其艺术特色鲜明,融合江西的提线技法,结合当地流传的闽西汉剧唱腔和民间小调,是闽西客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2010年,连城实验小学把闽西客家木偶戏列入校本课程,邀请李庆梅担任课程教师,每周一期开展“快乐50分钟”及周五延时服务课,手把手教授小学生学习提线木偶。十多年来,学校编写出《莲韵乡土》学习教材,让提线木偶校本课程常态化、课程化有了保证,展示项目“传承民间艺术,开发校本课程—‘提线木偶’校本课程的构建”获省级奖项,编创表演的提线木偶课本剧《沉香救母》《汉韵》《莲韵》《人偶情》《西门豹》等先后获得省、市、县各级奖项。
连城实验小学教师李益春说:“木偶戏进校园活动,在增进孩子们对木偶艺术的理解和对非遗文化认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向往与热爱,在他们的心里悄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近年来,连城县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教育活动,闽西客家木偶戏、连城拳、雕版印刷技艺等5项非遗项目列入校本课程,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闽西客家木偶戏市级传承人李庆梅、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传承人马力,省级非遗项目连城拳省级传承人黄炎林、连城宣纸制作工艺省级传承人邓金坤等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非遗的兴趣,让丰富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活力。
与此同时,连城县依托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馆、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姑田大龙展陈馆、连史纸传习中心、连城拳传习中心等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不断丰富文明实践的功能内涵,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赋能文化传承弘扬。
在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馆,记者了解到,这里不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保存非遗文化资料,还被作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固定场所,让群众零距离地触摸“非遗”产品,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四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文豪说:“我们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阵地作用,深度整合雕版印刷、锡器技艺、传统服饰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强化文明风尚培育,打造文化文明、宜居宜业、有温度的幸福四堡。”
“非遗+活动” 焕发文明实践活力
“快看快看,花灯来了!”10月3日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举办了第五届民俗文化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芷溪花灯”精彩巡游,吸引了万千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节庆欢愉。
芷溪花灯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花灯制作工艺精湛,以竹篾为骨架,裱糊通草纸,内置晶莹剔透琉璃杯,灯亮时,色彩斑斓,通体透亮,被誉为“纸包火”的奇迹。如今,村民们还通过花灯宣传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给花灯赋予了时代内涵。
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的花灯映红了芷溪。市民和游客驻足惊叹,近距离感受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这场热闹非凡、万人空巷的节庆活动既是连城县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的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传承与焕新。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连城县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利用“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各类重大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广泛开展“非遗进文明实践所(站)、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景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演活动800余场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品尝”非遗文化大餐。
此外,连城县还举办了“艺术系列公益讲座”,由非遗文化传承志愿者授课,内容涵盖雕版印刷、客家木偶戏、芷溪花灯、连史纸等技艺,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挖掘非遗传承人、文艺人才、文化能人,组建“连城非遗 薪火相传”志愿服务队10余支,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
经久不衰的文化习俗、独具匠心的非遗技艺,一场场“真正办到群众心窝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为连城县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积淀的载体,更成为让老区焕发文明新活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文明之光正照亮连城每个角落。(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