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平潭今年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
http://wmf.fjsen.com  2023-09-13 18:30:00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季亚军

9月11日14时39分,经过约5个半小时的采集,一袋208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出发,它将跨越800多公里奔赴广东省,为一名年幼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捐出这袋“救命血”的人,是在平潭从事养殖业的“90后”退役军人石应山,他也是福建省第411例、平潭今年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妻子为石应山朗读受捐患者家属亲笔写的感谢信。

当日7时许,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干细胞采集室里,石应山在妻儿的陪伴下,注射了最后一针动员剂。两个小时后,鲜红的血液从他的右臂流进血细胞分离机,正式开始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石应山悬了16个月的心终于缓缓放下了。

“不知道怎么说,但是我觉得很幸运。”躺在病床上的石应山不知道如何形容当下的心情,“很幸运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救助一个人,从去年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以来,我一直在等这一天。”

出生于1992年的石应山老家在云南,今年3月,他来到平潭开启了鲍鱼养殖事业。说起这次捐献,还得从2014年讲起。彼时,在部队服役的他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得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当时他并没有深入了解,只知道这是用来救人的,便立刻留血样、填资料,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去年5月,石应山接到了一通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我当时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石应山腼腆地说,当时还以为需要从骨髓里抽取造血干细胞,但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别人能捐我肯定也能捐。”

答应捐献后,石应山才把这件事告诉爱人梁江雪。刚开始,梁江雪有些担心丈夫的身体,但经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以及自己通过上网查找到的资料,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很安全,她便鼎力支持丈夫。“现在的采集技术很先进,只要从两个手臂的固定位置同时插入采集针,一只胳膊抽血,把需要的干细胞分离出来后,其余的血液再从另外一个胳膊输回到体内,对身体没有什么损伤。”实验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宏说。

这次的捐献并非一帆风顺。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由于受捐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从被告知初步配型成功到正式采集中间长达16个月。为了确保捐献时的良好状态,石应山主动咨询了各项健康指标要求,有着10年烟龄的他下定决心戒烟,从以前一天一包到后来一根不抽,“犯烟瘾了,就吃点水果转移注意力。”同时,石应山保持运动锻炼身体,每天至少要走5公里。“我就希望能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捐赠。”他说。

挑战不止这些。9月7日是石应山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注射第一针动员剂的日子,但是受台风“海葵”影响,那几天平潭和福州风雨交加,大家不免担忧石应山能否如期赴约。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石应山带着放心不下的妻子和两岁多的孩子冒着风雨奔赴医院。“当时想不了那么多了,救人要紧。”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这天早晨,石应山的儿子不停地问妈妈:“爸爸在干什么?”梁江雪告诉他,爸爸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孩子现在不懂,但是长大就会明白。希望他以后能像爸爸一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梁江雪说。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和深切的谢意!是您的勇气和力量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也拯救了我们的家庭,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妻子为石应山朗读了受捐患者家属亲笔写的感谢信,得知受捐患者是个孩子,石应山侧头看了看一旁运转的机器,眼神更加坚定,“希望你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以后能够健康地成长,加油!”(平潭时报记者 杨咏林/文 蔡起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