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今年来,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夯实宣讲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各类宣讲模式,扎实推进理论宣讲“六进”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200多场,受众人数近万人,做到宣讲“接地气”,声声“入人心”,有序推动党的“好声音”在丹诏大地扎根铸魂。
宣讲队伍大众化
破解理论宣讲“主体单一”
为更好传递党的“好声音”,有效扩大宣讲“伙伴”队伍,诏安县建立以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百姓宣讲员为主体、各行业专业人员为补充的宣讲队伍,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福小宣’·在诏安”宣讲小分队、市县新时代宣讲师、乡村讲师团、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工青妇等近20个宣讲力量,构建“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的宣讲模式,打造更加亲民的宣讲队伍,把厚重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理论宣讲更加接地气、暖人心、有力量。
宣讲内容焦点化
破解理论宣讲“主题单一”
理论宣讲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自强等选题,突出主题的特色资源和典型案例,结合省市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深入浅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今年3月,诏安县青年宣讲员吴晓琼以《咱们村的年轻人》为题,在全省青年宣讲舞台上述说着院前村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振兴乡村的故事,荣获三等奖;新时代宣讲员沈叶琳双手捧起小小青梅果,在全市宣讲比赛中讲述家乡的“梅”好生活,坚定了果农和企业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决心……对接群众的现实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盼什么讲什么”,制定贴近听众生活实际的宣讲内容,多讲讲百姓事,多讲讲身边事,让理论宣讲更“适口对味”。
宣讲场地生活化
破解理论宣讲“场景单一”
“快来快来,板凳备好了,天气正好,凉亭下的小讲堂开讲啦!”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一声声招呼,凉亭里坐满了群众,宣讲老师们架起小黑板,与群众拉家常、颂党恩、话发展,现场群众听得聚精会神。如今的理论宣讲早已不再局限于大小会议室,而是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在今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一辆满满“装载”着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大篷车开进了桥东镇林中村,在现场开展理论宣讲、互动答题、赠书、与“金句”合影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漫步梅峰公园,寻得一处古朴长廊,在这里不仅有鸟语花香,更有“‘福小宣’北湖有约”宣讲阵地,此处新打造的户外场地,与诏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室内宣讲课堂互相联动,身边的一图一景、一草一木都能成为理论宣讲的生动注脚,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可感,让宣讲载体化、生活化,搭建群众爱参与、能参与、真参与的宣讲互动交流桥梁。
宣讲形式多元化
破解理论宣讲“架构单一”
从盛产肥美硕大生蚝的沿海乡村到漫山茶叶飘香的北部片区,诏安县委党校的骨干教师们足迹遍布全县15个乡镇,开展“基层微宣讲”活动,通过小故事解读大道理,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把深邃的理论通俗化轻巧化解读,让厚重的理论大众化轻巧化传播。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制作《熠熠红星 向阳生长》《用文化光彩凝聚发展力量》《快板说党的二十大精神》《诏安好货 巾帼来说》等宣讲短视频,向群众输送优秀宣传宣讲内容。健全完善“新时代宣讲师”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依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平台,推动“芝山讲坛”诏安分讲坛经常性开展宣讲活动,并整理上架近百个优质宣讲课程,通过“群众点单、专家授课”的模式,让群众掌握主动权,让理论宣讲与群众“零距离”。
接地气方能群众知,群众知方能落地实。理论宣讲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要想使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既要保持宣讲工作的高度,又要让宣讲“接地气”“入人心”,用身边的人讲好身边的事,新思想才能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下一步,诏安县将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宣讲力量,强化优化队伍建设,丰富宣讲方式,创新宣讲载体,提升理论武装的质量和实效,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漳州文明网 中共诏安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