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 守正创新,福建非遗“出圈”又出彩
http://wmf.fjsen.com  2023-09-01 15:50:00 陈尹荔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image.png

非遗蟳埔女习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访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东南网9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通讯员 陈少波 丁聪辉 林立)

核心提示

我省是非遗大省,共有9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此外,福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代表性传承人143人、保护单位145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代表性传承人917人、保护单位775个、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5个;3000多个非遗项目纳入市、县两级非遗保护名录。

当前,快速迭代的媒介技术使得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也赋予传统的非遗文化新的时代特征。福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当前流行的社交平台上,以福建非遗为内容的爆款作品频出,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角,更由此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打上“福文化”烙印的福建故事、福建精神、福建声音引人瞩目,文化薪火也得以在其间绵延传承。

蟳埔簪花围的“春天”

8月下旬的一天,记者走进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蟳埔村,只见许多乡间水泥小路,缠绕在错落的蚵壳厝之间。放眼望去,“簪花围”三字扑满眼帘。

文化艺术中心、民俗体验馆、工作坊、簪花铺、研学基地、摄影写生采风创作基地、文创基地随处可见。当前,这个千年小渔村里新鲜的业态正在逐渐生长、壮大。

“想都不敢想,一夜之间,人生第一次上头条!”大半年过去了,34岁的蟳埔村村民黄丽泳仍然惊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1月28日,国内杂志《上城士》发布2023开年刊大片,赵丽颖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造型惊艳了网络,杂志抖音号发布视频光点赞量就有98.1万。黄丽泳是她的造型师,也一同登上了杂志。

赵丽颖的明星效应在网络上迅速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蟳埔女文化”热潮,把这个沉寂千年的闽南小渔村送上了互联网风口浪尖。蟳埔村的村民们千年来的营生路径骤然新添生机,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渔场转战网络,成了在互联网浪潮中迎风招展的“讨海”人。

每当夜幕降临,蟳埔村里铃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时有简易的电瓶车载着装扮了簪花围的外地游客在人潮中穿行,车里坐着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纱丽服、娘惹服、傣服、马面裙、大裾裙……人山人海里,除了游客,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谋生的摄影师。大街上熙熙攘攘追客而行的他们,举牌揽活的口音五花八门。

从泉州市区来此开设摄影工作室的大兵告诉记者,最火的时候,一条30米不到的寻常小巷里,坐在小马扎上候客的摄影师就超过百人。

在那个春天,最火的泉州元素莫过于蟳埔女和簪花围,而这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迎来新时代的“春天”。

当懵懵懂懂的黄丽泳逐一打开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B站,发现自己与赵丽颖同框的短视频遍布各类自媒体号。

“这么多年下来,整个蟳埔村的簪花围店原先只有七八家,赵丽颖一来,马上就增加到了200多家。我的晴天簪花围工作室,原来最少的时候一个月见不到10个人来盘头发,现在一天可以来500多人。”面对簪花围的“爆火”,黄丽泳瞪大的眼睛表达着自己的惊喜。

逐渐,这个曾经少人问津的小渔村,小卖铺的月房租从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旧厝的月房租从2000多元涨到6000多元。原来留守在村里的老人,纷纷被各类经营簪花围的村里人挖掘出来,匆忙上岗,可是仍然应付不了繁忙局面。

蟳埔女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晨今年62岁,有着祖传的簪花围手艺。

他在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服装专业、泉州滨海小学都以特聘教师的身份授课,常年开办传习所传帮带,运营工作室进行散客业务,并成立公司进行营销推广。“原来就有一些影响力,但现在才算真正火了。”黄晨坦诚地说。

近年来,丰泽区蟳埔女多次被邀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吸引了欧洲、美洲、中东等地文化交流团来参观体验。而在今年初赵丽颖带来的系列连锁效应之下,蟳埔村一跃成为传奇网红村。

丰泽区趁热打铁,通过在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线上直播和吸引游客到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传播蟳埔习俗。蟳埔社区簪花围体验馆甚至开办到了厦门、漳州、福州等周边城市,拉动餐饮、酒店、民宿等产业发展。8月26日,赵雅芝也在微博上发布了簪花围个人艺术照,簪花围热度持续刷新。

有人说,国家级非遗蟳埔女服饰这次出圈,是这个小渔村穿越千年的呐喊。也有人说,这是源远流长的福建省非遗向新时代的又一次致意。

“在时代的发展中,很多非遗项目很难原原本本传递下来,但它的精神是现代人可以领悟、传承的。当互联网带来的喧嚣过去,我们要回归到非遗文化精神的层面去认识、保护、传承非遗。”谈及簪花围的“火爆现象”,前不久刚到蟳埔村调研的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苏忠明深有感触地说。

以人为本,推陈出新

近日,2023年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比赛由泉州电视台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直播,观看量超60万,其中来自东南亚和台港澳地区的观众有19.5万人次。

早年间,时任泉州市文化部门领导陈日升力主创办了全市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至今已有33届。以此为南音文化传播工作的具体抓手,随后推动南音进中小学课堂,现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南音课程,23万名以上学生受教;推动泉州师范学院开设南音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22年成为全国首个南音硕士点。

去年除夕夜,以世界级非遗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精彩亮相,并被誉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通过春晚舞台,有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南音再一次走向聚光灯之下。

每当被提及为南音作出的贡献,陈日升总是深情地说:“泉州文化选择了我,我不能辜负了泉州文化,努力的又何止我一人?”

秉承艺术发轫于人、表现于人、观照于人、服务于人的理念,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具有开拓精神的福建非遗传承人物,坚持以人为起点和落点进行守正创新,不断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衍生出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福建非遗出圈的重要力量。

4月22日,经省文旅厅策划协调,央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播出《福建篇》,集中推广福建非遗项目。1小时33分01秒的时长里,20多分钟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其间,收视率破“1”,达到顶级水平。

“历史上,莆田木雕依附于建筑木雕、装饰木雕、造像艺术,没有出现过独立的山水题材作品。”郑春辉说,“借鉴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中国田园诗的意蕴,创作山水田园木雕作品,可成为突破传统木雕窠臼的一种探索,近年来我一直坚持沿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2018年,郑春辉遭遇人生困境,百感交集间读到了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内心豁然开朗:“斧斤所赦今参天……晓见寒溪有炊烟!心里头冒着寒气,可每个人都要蹚过这条寒流,诗人也隐喻着每个人都要蹚过欲望、蹚过欺骗、蹚过疾病、蹚过苦难,蹚过去以后,袅袅升起一缕光明的期望。”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郑春辉全身心扑在了木雕作品《晓见寒溪有炊烟》的创作中。一雕一刻间,那些郁积在心中的苦闷随着缕缕木屑的飘飞而丝丝消散,那些对人生大义的坚笃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一刀一刀地刻进了木头的深处。叮叮当当的捶打声,竟最终成了追寻精神原乡的灵魂欢唱。

2019年1月31日,作品告成之际,郑春辉慨然命笔:“一块沉香木经过时光的磨砺和风雨的洗礼,与坚硬的黑檀木一起,在我的刻刀下,化为坚韧不拔的老松和连绵起伏的远山,我用木雕这一淋漓着我几十年心血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抒发我的感受和感悟……在艺术创作的路上,只要拥有像山谷先生这样豁达的心境和坚守百折不挠的精神,本着对天地人心深邃哲理的不懈探索,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光明磊落的气象和无限的诗意。”

编剧泰斗王仁杰曾说:“只有写人的作品才是永恒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两度问鼎梅花奖,凭借的都是王老的剧本,这句教诲伴随了她整个艺术生涯。

早在20年前,曾静萍就开始陆续把自己的拿手剧目传承出去。怎么分析人物背景?怎么把握人物性格?怎么外化人物心理?“在舞台上,看到茶杯,你要结合历史背景、家庭环境、情节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想好这杯子应该是什么质感的?水是多还是少?烫不烫?要怎么拿?动作要不要慢下来?唱词的语气重音和逻辑重音是不是要有相应变化?”曾静萍说,这是她传承自上一辈而自己又创新发展后的心得,“把人演活了,才是对梨园戏剧种本体精神最虔诚的敬畏”。

近年来,在这样的思路下,曾静萍带领泉州市梨园实验剧团排演了《冷山记》《丁兰刻木》《御碑亭》《太后贺寿》《促织记》等一系列新剧目。带着新时代温度、深度、厚度和维度的艺术创作,让剧团和一众年轻演员在互联网频频出圈。

他们大部分都在社交平台开了自媒体号,有了忠实的粉丝群体。去年6月30日,一则《梨园戏演员转场瞬间,服化道7人1分钟完成抢妆配合默契争分夺秒》的短视频在抖音火热转载,冲上当日微博同城热搜榜第7。据不完全统计,全网点赞量近90万,点击量远超千万。

“非遗+”:丰富的时代内涵

今年暑期,泉州市非遗馆内热闹非凡。

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7岁女孩李奕欣紧紧盯着一只针刺无骨灯。“我想学这个!好漂亮!好喜欢!有没有卖?”她喃喃自语,双目放光。

拿着这只针刺无骨灯的蔡聪慧也笑了。今年68岁的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花灯的市级传承人,她的父亲蔡炳汉是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开馆以来的这三年,旁边的省级非遗泉州珠绣传承人陈克忍在这里都加了1万多个微信好友了。”对非遗项目的“吸睛力”,蔡聪慧见怪不怪。

女孩李奕欣的妈妈刘鸿影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泉州市非遗馆参观。“2021年我就来过,太震撼了!当时就许愿,一定要带两个孩子来见识一下闽南特色传统文化。这不,网上预约,一键成行。”她开心地说。

2019年11月建成的泉州市非遗馆是全国设区市中最大的非遗展陈中心,9000多平方米展出了48个泉州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设置了15个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工坊。

记者从馆里了解到,线下的所有馆陈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将线下热度持续延伸到线上。其中,所属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有10万人左右,下属南音网平均每天访问量可达到2.17万。

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泉州非遗文化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传承的故事篇章得以不断续写。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省非遗文化保护的一个缩影——

泉州市持续促进非遗生产型项目的转化,打造了一批风靡网上网下的特色区域品牌。比如,安溪世界藤铁工艺之都藤铁年产值260亿元、就业15万人,安溪茶都茶产业年产值280亿元、涉茶就业80万人,永春中国香都年产值118亿元、就业3万人。各地催生了一批网红店:深沪金合意冰饼抖音商城年销量200万元,天之饴食品网店年销量1000多万元,惠安尧记酱道网店年销量1500万元,美琼肉粕网店年销量2000多万元。

漳州市全面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先后投入约3亿元,实施漳州古城保护利用工程。在抖音、小红书、B站、视频号,以漳州古城为目的地的自媒体旅游攻略遍地开花,而其中都少不了当地非遗的身影。

厦门市逐步推进区域性整体性规划保护。当地出台了我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启动编制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当地还制定出台鼓浪屿、厦门中山路、集美学村等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近年来,三大街区在全球各类社交平台火爆出圈,成为跨文化、跨地区、跨语言、跨民族的文旅胜地。

“给平台、给政策、给资金,抓项目、落实人,通过政策杠杆作用,实现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全方位引导、引领全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效逐渐显山露水。”苏忠明说。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助力推动下,我省层出不穷的“非遗+”文化形态,频频掀起网络热潮。

非遗+展示。2021年,省文旅厅组织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全省165个非遗项目制作宣传短视频187个,在抖音、快手等16个平台播放。

非遗+经济。作为品牌活动,非遗购物节至今已举办4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以来,全省文旅部门共组织456家非遗商家线上线下售卖非遗商品近千件,涉及非遗项目221项,非遗传承人276名,销售额1000多万元。

非遗+影视。2022年,由省文旅厅领衔推出的八闽戏曲电影工程第一期项目库落定,包括闽剧《双蝶扇》、提线木偶戏《钦差大臣》、高甲戏《连升三级》《玉珠串》、芗剧《谷文昌》及莆仙戏《踏伞行》等非遗剧种。影片甫出,互联网购票渠道火速卖断。省级非遗武夷山“茶百戏”被《梦华录》等知名电视剧列为重要情节的特色场景,被央视、湖南卫视、云南卫视、东方卫视、天津卫视、吉林卫视、东南卫视、山东卫视、海峡卫视等全国众多媒体专题报道,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1427.6万。

非遗+科技。在省文旅厅的推动下,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实验室(厦门大学)被认定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掌中木偶机器人新媒体交互表演与推广”项目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非遗+旅游,非遗+健康……新业态仍在不断延伸。相关报道频频成为网络热点和热议话题,“非遗+”的创新思维成为非遗文化发展背后更大的创新力量。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