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由福建省妇联牵头研发制作的“无忧少年”——福建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实践+指导”的手段和场景式互动化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情绪疏解,掌握处理心理困惑的方式方法,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平台还能够帮助学校、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研判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和指导服务。(8月15日《福建日报》)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心理服务需求不断上升。福建省妇联牵头研发制作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平台,充分利用AI系统、智能互动系统等数字化手段,精准设计指导题库及解决方案,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取知识和心理调适,其做法值得肯定。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症研究所等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孩子身体健康、心态阳光,才能幸福生活、茁壮成长;孩子背负焦虑、抑郁等情绪,不仅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还可能诱发自残、轻生等极端行为。胡某宇事件,就给家庭、学校、社会敲响了一记沉痛的警钟——呵护少年儿童“心”健康迫在眉睫。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更是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给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呵护孩子“心”健康,需要更多“心”服务。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有关部门要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适时组织心理咨询机构的专家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办好用好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平台,针对不同年龄孩子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不同需求,及时帮助孩子们疏导情绪、化解心理健康问题。
服务无终点,探索无止境。比如,社区如何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如何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心”家园?今年2月,福建省首个“社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心”在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社区成立。中心通过联合相关院校、社会资源等,共同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专家)队伍和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教育指导、咨询培训等服务,全方位护航孩子们的“心”健康,同时为打通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探索了新路径。
各地政府部门、共青团、妇联和学校等不妨借鉴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围绕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多一些“量身定制”、多一些“心”服务,真正把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坎上。(泉州文明网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