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推荐候选人公示
http://wmf.fjsen.com  2023-08-11 10:30:00 来源:省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兰楚文

根据中国文明网《关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现将我省拟推荐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进行公示。在此期间,欢迎群众来电、来信,向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2023年8月11日至8月17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591-87891973

来电时间:公示期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来信投递:省委文明办综合处(福州市晋安区六一北路233号新闻大厦311室),邮政编码350013

省委文明办

2023年8月11日

助人为乐

“独腿义务交警”创办公益组织守护残友

谢启明,男,197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厦门市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负责人。谢启明自幼因车祸失去右腿,但他不畏命运,努力奋斗,从一名手机维修工成长为手机维修店店主。2015年,他成为厦门首批义务交警队员,“独腿义务交警”的身影通过网络感动许多人,被评为2015年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之一。如今,他在厦门市、三明市创办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为5000余人次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获评“全国自强模范”“感动福建2018年度十大人物”“福建省最美劳动者”“厦门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自强不息,用自己的故事守护路口的安全

谢启明在9岁时的一场交通事故中失去右腿,所以他希望走上路面去现身说法,警示他人要文明出行。2015年5月,他报名成为厦门第一个残疾人义务交警,从此,厦门的多个十字路口,就出现了谢启明的身影,他执勤的视频也被市民拍下来,视频播放量就已近千万,谢启明也因此成为被网友频频点赞的网络红人“独腿义务交警”。

一位义务交警同行就曾赞叹,谢启明很坚强、好强,从没把自己看成残疾人,健全人能做的事情,他也要求自己做到,甚至要努力做得比健全人好。无论季节变换,无论天气阴晴,只要是谢启明的班,他总是如约在路口用心守护着交通,很多路过的小朋友都会礼貌地和他敬礼。

助残创业,帮助五千多人次残友找到生活的希望

2016年6月,谢启拿出了自己创业赚下的第一桶金,创办了厦门市第一个残疾人场所“厦门中途之家”,它是目前国内近百家中途之家中唯一由个人创办的集交流、康复训练、就业创业培训于一体的残友服务中心,至今为5000多人次的脊髓损伤者提供了有效的日常康复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这条路,谢启明说自己会坚持走下去。

热心公益,带领残友积极融入社会

多年以来,谢启明经常带领残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厦门1万多名群众免费手机维修及贴膜服务,实现了残友们回馈社会的自身价值。

谢启明还是厦门无障碍督导队队长,带领轮友们深入公园、商场、展馆、广场、海边,细心检查无障碍设施,耐心督导其整改完善,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改造。

2016年9月,莫兰蒂台风正面袭击厦门,谢启明第一时间加入了厦门市义务交警的路面义务清障队,连续奋战5天5夜;2021年9月疫情暴发以来,他第一时间参与所在街道、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奋战在抗疫一线;在疫情后期,积极组织残友复工复产,通过组装、销售护目镜,增加残友们的收入,帮助残友们摆脱生活困难。

军魂育良医 一心为民义诊24年

袁润熙,194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80岁高龄的袁润熙退休至今,24年来,他坚持“只开方分文不取”,每天为群众义诊,药方累计超25万张;他多年来足迹遍布闽东偏远山区,行医问诊,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每次出门在外,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利用时间与患者视频,为他们开出药方。他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福建省军区后勤建设先进个人、福建省军区优秀党支部书记、“八闽银发先锋”“2021年福建省最美退役军人”“福建好人”“宁德好人”等称号。

脱下军装,仍是百姓健康守护者

1999年1月,袁润熙脱掉了军装,离开他最爱的军医岗位,但军心仍然在胸膛中燃烧。

退休的袁润熙一天也没闲着,由于群众还是会打电话问诊,有时候需要配药,袁润熙就去找同事帮忙。久而久之,看到病人没有减少的趋势,舍不下病人的袁润熙怕打扰到同事,便和家人商量解决方式。最终全家人达成共识,搬出军分区宿舍,和儿子一块居住,腾挪出家里的大厅作为诊疗室坐堂行医,开展义诊。

就这样,一年 365 天,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袁润熙不分上班下班,只要来人,他就看病。每天找他看病的人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里三层外三层将他团团围住,使得家里有时比医院门诊还热闹。对于家人来说,最无奈的便是吃饭时响起的敲门声,袁润熙总是会搁下碗筷,立马起身为人看诊。往往当患者连连致谢离去时,饭菜都已凉透。

随着上门求诊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劝袁润熙,既然每天那么辛苦,不如收些诊费。他笑着回答:“我很知足,应该多发挥些余热。”

不忘初心,倾情服务乡村群众

早在1985年,袁润熙作为扶贫小组组长来到扶贫点福安市大林村,经过走访调研,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况,袁润熙心里不由得一酸,也萌生了为当地群众免费诊疗、提供药品的想法,立刻得到单位的支持。自此,不管在村里,还是回到单位,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群众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服务,他的电话也成为了“诊疗热线”。

如今,除了在家中坐诊,他还常常前往乡村义诊,为偏远地区群众送去更多健康福祉。

只要有去乡村开展义诊,袁润熙坚持场场不落,并且每一次都提前开始义诊。义诊中,他的桌前总是围满了前来问诊的居民群众,面对络绎不绝的群众,工作人员担心袁润熙身体吃不消,想要劝村民早点回去,却被他阻止。他诚恳地说“:我们难得来一次,不能让大家失望而归。”快速地啃完一口面包后,他又继续投入到义诊工作中。老同志的奉献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年轻后辈。

无私奉献,传递爱心情暖人间

在外人眼中,条理清晰、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袁润熙一点也不像一位80岁的老人。但其实,他的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

2020年的一个早上,当袁润熙同往常一样在家中坐诊时却突发心脏病住进了ICU病房,直到两天后才转危为安。家人们为了让他多休息几天,执意不让他出院,可他放心不下那些老病号,最后家人还是拗不过他,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他就出院了。

“只要还干得动,我就坚持义诊。”袁润熙不仅治愈了众多患者,也感动了不少人,陈斌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只要一有空,陈斌就会主动到袁润熙家中帮忙,维持秩序、引导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袁润熙以一种永不褪色的姿态穿梭在城市和乡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退休法官桑榆映初心 公益法律服务解民忧

罗金钗,女,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8月出生,凭着一腔司法为民的情怀,退休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司法战线和普法教育的前沿阵地,曾荣获全国“平安之星”、福建省 “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八闽银发先锋”“福建好人”等称号,她的“解忧便利店”法律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福建省优秀项目奖,妇女维权项目荣获福建省妇联妇女微家项目一等奖等。

爱管“闲事”的退休法官

“银发如丝志千里,丹心似火霞满天”,2009年8月罗金钗退休,她毅然放弃高薪聘请,继续从事她热爱的司法工作,从一名高级法官转换为调解员,一干就是十年,致力化解矛盾纠纷,成功调解一二审民事案件500多件,标的5亿多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4.5亿元,调解再审息诉和执行和解20多件,协助新罗区法院化解纠纷200多件,成为银发先锋、助人为乐的典范。

居民家门口的“解忧便利店”

罗金钗两个工作室都设在小区,“零距离”化解纠纷,助力社区治理,免费为群众法律咨询1100多人次,为群众节约咨询费100多万元;免费调解民事案件286件,其中就地调解物业纠纷、家事纠纷等156件,赢得了百姓认可,收到的锦旗挂满工作室墙壁。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平息在萌芽,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解忧便利店”。

妇女儿童的“贴心娘家人”

2021年,罗金钗先后被市、区妇联聘请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员,她讲究调解技巧,总结罗金钗“调解三字经”,并在各类妇儿调解中施展得淋漓尽致。她积极为妇女儿童维权,走访慰问特困妇女和智障父母未成年子女,入户调解、妥善处理妇女维权纠纷68件;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500多人次,参与和组织妇儿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次等,成为妇女的“贴心娘家人”。

释放正能量的“红土法治宣讲员”

罗金钗身兼龙岩市关爱法治报告团副团长、新罗区“龙女姐妹”宣讲团成员等,将端口前移,送法“七进”,把普法触角延伸到各处,全方位开展法治讲座。退休以来她开展法治讲座500多场次,接受普法人数达8万多人次,组织和参与普法活动20多场次,制作《罗姐说法》视频号40多期,退休不褪色,在普法路上彰显了银发力量,践行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初心。

罗金钗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人生阅历、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司法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法官的高贵品格,在广大党员和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二十余年献血从不间断荣获终身荣誉奖

李海东,男,196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莆田市公安局涵江分局法制大队三级警长。他忠诚履职,热心公益,2009年参与组建莆田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2019年创立涵江区红十字金盾志愿服务队。迄今为止,他个人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过6600小时,累计献血量超2.2万毫升。他先后荣获“福建省无偿献血促进奖”称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0-2021年度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多次被评为无偿献血星级志愿者;2022年获评“福建省五星级志愿者”。

30多年如一日,践行“做个好人”的叮嘱

30多年来,他谨记老公安父亲“当一名好警察,首先就要做个好人”的叮嘱,在人民警察的神圣岗位上,默默书写自己的警色青春。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青涩到成熟,李海东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用真心换民心”,他是片区大事小事的热心人,更是居民的贴心人,他积极下沉村居,就地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全心做好政策宣传、矛盾化解。在调解过程中,他从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努力,从人情世故到法律法规进行多方协调,并提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双方思想工作,最终一件件矛盾得以化解。如今辖区内谁家有点什么事,都愿意找他管一管、帮一帮。被人们称为“社区的热心人”、“活雷锋”。

无偿献血20多载,2万毫升鲜血见证滚烫爱心

20多年来,李海东每年都会踊跃献血。截至目前,他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超2.2万毫升,如果按照800毫升救助一个病人的话,如今他捐献的鲜血足以救助近30个病人了。

为了让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家喻户晓,2009年,李海东参与组建莆田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身为副队长的他利用出警值班调休时间,和队员们骑着自行车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无偿献血队伍。此外,他登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进入中华骨髓库档案,还完成注册登记,成为人体器官的捐献志愿者。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2019年,热心公益的他创立涵江区红十字金盾志愿服务队。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李海东带领红十字金盾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在高速卡口站岗值班2064小时,参与搬运口罩、防护服共计1500多万套,消毒水、洗手液80多吨……为保证物资及时搬运、分发,在三年疫情防控期间,红十字金盾志愿服务队驻扎在物资大厦,挑起了整个涵江区的抗疫保障物资的运送重担,运送各类防疫物资1万多件。2021年以来,李海东带领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18场次,走遍全区百余所中小学校,开展“夏季游泳防溺水”安全大讲堂,有效帮助广大师生筑牢防溺水安全“防护网”;巡回机关、社区、农村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讲座和实操培训100多场次,教会大家在关键时刻赢取救人的“黄金时间”。在李海东队长的倡议下,涵江红十字金盾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每日一捐”活动。所有捐款用于济困、救老、助残、助学等领域。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截至目前,涵江区红十字金盾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已发展为257人,开展420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长达2.23万小时。其中,开展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256场次,服务群众5434人次,服务队无偿献血量达18.36万毫升。

见义勇为

“90后”好青年勇跳急流舍己救人献生命

潘灿灿,男,1991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2013年至2022年在泉州高速永春机电维护站工作。2023年4月8日,潘灿灿冒死营救落水父子,不幸牺牲,年仅32岁。获评中央政法委2023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勇士。

挺身而出 义无反顾下水救人

2023年4月8日下午4时许,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小边角落溪中,一小孩不慎掉入河中,小孩父亲见状立即跳入水中施救。由于连续几天的强降雨,河流水位猛涨,湍急的水流一下子将父子俩冲出好几米远,两人均不识水性,只能在水中不停挣扎,生命危在旦夕。小男孩母亲见状在岸边撕心裂肺地求救,但面对汹涌的河水及河底暗藏的漩涡,岸边围观的二三十个群众始终望而却步,无人挺身而出。

正在附近采风的潘灿灿见状,迅速扔下手中的相机,先是跑到围观人群中询问有无人会游泳,在得到一片沉默的回应后,其毫不犹豫地脱掉上衣外套,往湍急的河里迈去。旁边群众见状问他:“你会游泳吗?不行就不要下去了,危险!”潘灿灿头也不回地边往河中迈边回答道:“只是学过一点,但也要试试”。路人听了纷纷劝其折返不要冒险,但他依旧义无反顾地跳进河里,朝着落水的孩子拼命游去。

数次尝试 体力不支英勇牺牲

流水像一头疯牛,把他们冲得四零八落,近在咫尺的目标也难以企及。由于溢流口暗流涌动,阻力太大,在强劲的水流冲击下,潘灿灿多次尝试逼近孩子,但都被湍急的溪水冲开,潘灿灿仍不放弃,又再次尝试逼近,但却游进了噬人的旋涡区,他多次被旋涡卷入水底又挣扎出水面,反复几次后终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溪底的漩涡,再也没出现,最终英勇牺牲,其遗体第二天才在水坝排水口底下被找到。

救人非一时冲动 从小就乐于助人

潘灿灿从小到大都很乖巧懂事,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不管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一个人。只要他能做到的事,他都会认真去做,能够帮到别人的地方,他都尽全力去帮,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是他最本心的善举,并非一时冲动。潘灿灿用平凡而伟大的举动,演绎了人间大爱,是全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

潘灿灿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生命的英勇事迹在永春桃源大地引起了热烈反响,他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演绎了人间大爱,是全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潘灿灿的亲属、邻居、老师和同事对他的牺牲纷纷表示惋惜,但是无不被他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所感动。

年近60的平民英雄 不顾旧伤多次救人

张寿兴,1964年9月出生,现为寿宁县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职工。1985年1月退伍,由于腰椎和胸椎受伤骨折,为7级残疾军人。退伍不褪色,2022年9月,在寿宁县鳌阳镇工业路仙宫桥附近听到呼救后,年近60的张寿兴不顾自身安危从3米高的防护栏跳入水中救起落水儿童。然而这不是他第一次救人,多年来,张寿兴屡次勇敢灭火,多次抢险救人,用平凡之躯彰显英雄本色。先后在部队期间获得个人嘉奖7次、荣立班集体三等功1次,2022年被寿宁县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2023年2月获评宁德“身边好人”。

勇救落水儿童

2022年9月21日下午,张寿兴在寿宁县政府附近巡查环境卫生后返回单位,路过工业路仙宫桥附近防护栏边,发现围着许多群众,并且听到人群中有人在大声呼唤“救命啊,有人掉到河里了”。

闻声后,张寿兴立即从人群中挤到防护栏前,发现有名落水者脸朝下,双手挣扎着。眼看落水者就要下沉,张寿兴发现如果绕到河边下水,落水者可能会撑不住。然而从防洪堤跳下去,自己原来骨折过的腰椎和胸椎可能受到影响。危急关头,张寿兴也无法多想,立即脱掉上衣,爬上防护栏,从3米多高的防洪堤一跃而下,跳到河边的污水管道上。由于污水管道上苔藓多且湿滑,他脚下打滑侧滚到河中。顾不及受伤的双腿和膝盖,以及河水的脏臭味,张寿兴奋力翻过身体游向落水者,一把抓住了落水者的衣领。落水者出于求生本能,下意识一只手紧紧地抓住了张寿兴的左手袖口,另一只手也准备向他抓来。如果被落水者紧紧抓住,不仅无法救他,还可能双双发生危险。张寿兴只能一边担心,一边用尽全力挣脱落水者,再从背后抓住落水者背部衣服,奋力向岸边游去。由于落水者完全使不上劲,张寿兴用上了仅存的力气,再借助水流,使劲把落水者拖到污水管道上。稍作休息后,张寿兴将落水者拖上岸交到其亲人手中,带着伤痛默默离开。

多次抢险救人 屡次勇敢灭火

2013年5月,寿宁县工业路某户民宅4楼一名4岁左右小朋友因母亲上街,失足悬挂在窗台边上防护栏上,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张寿兴恰好路过,看到楼下有不少人准备在下接住孩子。可孩童的头部悬挂在护栏上,一只手抓着护栏,在不断挣扎。张寿兴箭步跑上楼梯,踢开楼梯旁边的不锈钢护栏,破门进入小孩家中,成功将孩童从窗台的防护栏上救下。1985年9月,坑底乡信用社职工郭某在骑车过程,不幸被公路边上滚石砸中。张寿兴听到群众求助后,不顾后续滚石危险,跑到事故现场。拦下一辆运送柴火的汽车,取下绑柴火的麻绳,与随后赶到的群众一起将石头绑牢,通过汽车挪开了巨石,把伤者护送到坑底卫生院……除了抢险救援,张寿兴还经常参与灭火。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寿宁县建筑基本都是土木结构,并且坐落密集,极容易发生火灾。张寿兴只要听闻哪里失火,总会赶到失火现场参与救援,在救火过程中被掉落的砖头砸伤,烧掉头发,烧毁衣服更是习以为常。

军人职责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已经退伍,但是张寿兴表示,这辈子都会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坚守这份责任。

诚实守信

铿锵玫瑰诚信经营成就网红民宿

刘娴姗,女,1985年3月生,福建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她始终坚持诚信为本,扎根乡村逐梦,建立民宿,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她主动帮扶经济困难户,吸纳剩余劳动力,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对周边老人卖土特产不会运用手机进行收款的实际情况,她一口答应老人协助收款,隔天再如数兑换现金转交给老人。她作为一个外乡人被推选为村委,感激的同时,更感到肩负的责任,倾情打造春光村第一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她积极宣传永泰旅游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曾获评永泰县身边好人。

诚守初心 建设乡村

她是怀揣乡村生活梦的资深旅游业人士,始终为打造田园般“向往的生活”、带动乡村发展而奔忙。2019年初,她毅然向梦想出发,踏遍福建省山山水水,最终与永泰梧桐镇的春光村结下不解之缘。她坚守保持“绿水青山”原貌不变。保持人文资源底蕴不变的承诺,就地取材,盘活村民废弃的鸡鸭舍和码头旧仓库,日夜往返福州与永泰间参与民宿设计、软装挑选,力求民宿建设与春光村的山水相融。同时,她将成功打造的春光村第一家民宿作为撬动乡村发展的试金石,将民宿土地流转的返租、经营的盈利分成回馈村财,还吸纳当地村民到民宿工作,用小小民宿实现了为村创收、为民谋利的目标。

诚以待人 和融共生

民宿虽在疫情时期开业,但在她的努力和坚持下,成功把“春光里”打造成为永泰民宿代表,为春光村注入新的活力和人气。她诚以待人,旅客住宿时她经常帮老人家推销售卖土特产,老人们卖土特产没有二维码时,经常带着买客到民宿扫码收款,刘娴姗总是耐心地帮老人们一一记账,隔天再从小卖部兑换成现金转交给老人。她心怀大爱,积极扶贫助困,民宿改造时,经常看到贫困户阿甘在工地上捡纸箱,民宿建设完工时,依然看到阿甘每天在民宿大厅打扫,沟通了解到他家中的情况后,她每个月资助他生活费,为他添置衣物,并每月开车带他去镇上理发,力所能及地帮助阿甘渡过难关。

互信互助 携手致富

三年来,她将春光村当做自己家,积极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在运营春光里民宿期间,先后建设智能共享茶室、梧桐湾露营地以及古树名木博物馆等项目。2021年,她用自己诚心助力乡村发展的实际行动打动了春光村的老老少少,全票通过春光村村民委员代表选举,成为第一位外乡人村委。她不忘初心,勇挑重担,与村民互信互助,以网红民宿带动乡村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服务旅客达5000多人次。同时,积极参加“美丽乡村,巾帼在行动”活动、省妇联送培训活动、“青翼创”计划乡村振兴讲师团等系列活动,与广大乡村妇女青年携手共拓致富之路。

弱女子恪守诚信替亡夫还清债务

叶香,女,1984年10月出生,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郊镇连屋村村民。2016年丈夫患病去世,只留下14.6万欠债,女儿遭遇意外车祸,接连的遭遇和意外打击,没有击垮叶香。她恪守诚信,用单薄的肩膀扛起并还清了债务,她信守亡夫“照顾好家庭、照顾好自己”的遗言,用柔弱的身躯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用勤劳的双手带领全家一起走出了生活困境。

替亡夫还债坚守诚信底线

2004年,叶香认识与同厂的宁化小伙小吴相恋结婚,虽然日子不富裕,但是有了一双儿女,日子平淡且温馨。2016年,丈夫被确诊为淋巴癌,当年6月离世,家里因此欠债14.6万元。借给叶香家钱的都是亲戚街坊,有的亲戚当面说:“你一个女人家,能抚养大一双儿女就成了。”叶香说“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们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从小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讲诚信”。她擦干眼泪振作起来:“孩子,我养。有债,我还。”

失去了丈夫,这个家也失去了重要经济来源,丈夫在时,叶香便没有参加过工作,现在不得不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为了还债,叶香起早贪黑,一年四季都没能歇口气,那时候她心里就只想着还钱这一件事。农忙时节,叶香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了,一袋化肥50公斤,她咬着牙拽进稻田,天不黑透不回家。在多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叶香被推荐为“恒爱妈妈”,还得到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的帮扶,2020年9月,她参加县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到了技能,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绿化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花圃种草、工地搬砖、田里农活,我什么都做,不敢闲下来。”叶香说,她一有空闲还会打零工补贴家用,就这样叶香的收入越来越好,一有点钱就挨家挨户去还钱,债务也越来越少。还了一段时间后,债主都被感动了,告诉她不用着急,别把身体累垮了。但叶香心里清楚,别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必须还,还要尽快还,终于在2021年10月还清了14.6万元的债务。

孝老爱小信守亡夫遗言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我失去丈夫的日子。”提起丈夫离开的那天,叶香神情仍然沉痛悲伤,当时年迈的公婆因承受不起丧子之痛而病倒,年幼的儿女变得不再活泼。叶香坦承,丈夫走后感觉像天塌了一样,很无助,但只要想起在病床前,她答应丈夫会信守承诺,“照顾好家庭、照顾好自己”。瘦弱的叶香强忍悲痛宽慰老年丧子的公公,悉心照顾生病的婆婆,照顾他们的日常饮食起居。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叶香的公公感慨道“这个家全靠她,一步步挺过来真不容易。”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7月,叶香女儿突遇交通事故,肌腱、神经严重受损,左手臂至今软弱无力,3个手指蜷曲、麻木。面对意外,叶香又义无反顾继续挑起了家庭重担,每日为女儿做康复。身教胜于言教,叶香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出车祸后的女儿表现得很坚强,也很懂事,休学在家期间认真读书,帮忙做家务。

如今,叶香家的房子毗邻村道,离城区6公里,是一幢3层小楼,小院打扫得干净整洁,一家人的日子重回正轨,越来越好。

敬业奉献

退休教师倾情守护“抗战学府”

范立洋,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大田一中退休教师,大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默默的守护着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竭尽全力抢救民族抗战记忆。他曾获教育部等六部委“优秀指导教师”、中宣部等三部委“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中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等荣誉。

抢救珍贵的红色记忆

1999年,在接待父亲老校友,集美职业学校第一任学生会主席、地下党总支部书记林志群时,林志群回忆起当年陈嘉庚《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抗日演讲,握着范立洋的手嘱咐道:“立洋,当年亲历的老党员、老同志已经为数不多了,你要趁我们这些人还健在,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范立洋牢记长辈嘱托,为了抢救那些珍贵的红色记忆,他带领女儿、学生等人组成团队做义工,先后拜访了林志群介绍的7位当年陈嘉庚抗日宣讲的见证人,一村一户走访当年的知情人,将信息收集起来甄别比对,经过5次校核,范立洋终于还原出陈嘉庚的演讲稿,并据此制作了陈嘉庚演讲视频,使之成为一份极为珍贵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料。

守护“第二集美学村”旧址

此外,他还几十年如一日,为守护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奔走。在他的坚持下,地处城区核心区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躲过房地产开发,为后世留下了精神“净土”。

在他的感召和拜托下,女儿、同事、学生、朋友都成为守护第二集美学村“志愿军”,大家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积极寻校友、访故人、查档案、找资料、核史实,先后走访了185名当事人,收集到80余万字资料、200余张历史照片,高度还原了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农林、商业3 所职业学校抗战时内迁的风貌,抢救性保护了“第二集美学村”旧址。2020年9月,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2021年4月,范立洋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宣讲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为了“第二集美学村”历史更好的传播,范立洋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一边收集史料,另一边着手策划布展馆、写剧本排节目,组织志愿者、培训解说员、策划教育活动。他不仅带领志愿队布置主馆、分馆、播迁文化长廊、纪事碑墙和雕塑,还积极培训志愿宣讲员,让尘封历史透过宣讲员的描述苏醒过来。2012年,在范立洋的努力下,大田一中、大田五中等60人师生成为首批志愿者宣讲员;2017年,在范立洋的奔走下,文旅、教育等各有关部门联手扩建志愿者宣讲团队,并正式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宣讲员。范老师带领宣讲团回顾历史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受众积极策划了“走近嘉庚”“嘉庚风·中华情”“风展红旗如画”“重温历史·锻铸军魂”“铭记历史·锻铸师魂”等专题宣讲,反响热烈,被点赞为“台上激情澎湃,台下热泪盈眶”、誉为“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准”。在范老师的努力下,“老旧破房”焕发了新颜,黄墙灰瓦石子路透着古韵,过去的历史闪烁着熠熠光辉,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几十年艰辛不寻常”。近三年来,百人宣讲团累计接待访客10余万人次,开展专题宣讲100余场。

坚守高塔银线三十载的“工人院士”

陈国信,男,1970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中心四级职员兼带电作业班副班长。他31年扎根输电带电作业一线,爱岗敬业,创新奉献,获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个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专利60项,6项成果填补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空白,创效9188万元,陈国信创新工作室获全国总工会、国家人社部授牌。

扎根一线,当好高空“走钢丝”的“电医生”

1992年,技校毕业的他主动选择安全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高压带电作业工种,在这个“苦脏累险”岗位一干就是31年。他从学徒做起,为练好基本功,每天上下20多米高电线杆10多个来回;制作钢绞线拉线头,手脚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为了研究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技术,在几十米高铁塔上,常常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多年来,他以匠心践初心,在“高空、高压、高温、高难度”常态下,带领班组开展带电作业年均200多次,默默守护厦门地区1500公里输电线路、5000多座高压铁塔,实现多供电量8000多万千瓦时,为电网安全可靠供电、万家灯火通明作出突出贡献,助力厦门供电可靠率居全国前三。

勇于创新,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

他将自身过硬技能和电网实际难题结合开展技术创新,攻克500千伏线路ZB塔中相小塔窗带电作业技术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创造经济效益3450万元,《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50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由3.6米修正为3.2米。针对困扰国内多年的110千伏多回同塔线路带电检修难题,他深入开展技术研究,4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被业界评价为“开创了中国110千伏线路同塔架设带电作业的新篇章”,创造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主持科技攻关60多项,6项成果填补国内110千伏至500千伏紧凑型杆塔、大跨越高塔等相关领域空白,创造经济效益9188万元。

示范引领,从一个人“奔跑”到一群人“奔跑”

他爱创新,更注重“传帮带”。工作之余,常看到他带着青年员工一起探讨课题、绘图建模、打磨工具。与60多名青年员工结对,创建一个点子培育7个成果“7N法则”和创新智慧库,以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用业余时间编制课件62个,参加各级各类授课近1200课时,培训员工3000余人次,所在班组先后获评“全国学习型优秀班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以他名字成立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24个创新成果获福建省电力科技进步奖,3人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领军人才、10人成为国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国家人社部授予“陈国信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人民检察官不忘初心 办好群众身边案件

潘进格,1984年4月出生,2010年11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一检察部主任,龙文团区委兼职副书记、第十四届福建省人大代表。她始终坚守在刑事检察、未成年人检察第一线,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的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先后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全国平安之星、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优秀办案检察官、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等称号。

以匠心履职,维护公平正义

她从检12年来共办理刑事案件1200余件,无一错案,提起公诉的案件法院均作有罪判决。她作为扫黑除恶专案组骨干,连续几个月常住单位,“舍小家、顾大家”,以扎实的业务功底审查起诉涉黑涉恶案件5件66人,全部被作有罪判决。办理的涉黑案入选福建省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典型案例。发挥检察能动履职,以“如我在诉”办好每一个“小案”,适用保证金提存机制,制发检察建议,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两卡电信诈骗犯罪,依法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深入企业开展“订单式”检察服务,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以爱心作为,呵护未成年人成长

她带领未成年人检察组在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针对涉嫌轻微犯罪并有悔罪表现的涉罪未成年人,积极感化挽救,矫正不良行为,引领回归社会,近年来,先后对60名未成年人落实附条件不起诉或相对不起诉,其中5人考上大学、55人重新就业。设立潘进格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室,为陷入困境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帮助、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创立漳州首家检医合作“一站式”关爱中心——“星星湾”未成年人关爱中心,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一站式关爱,为11人提供司法救助金23万余元。设立“潘进格妇女儿童维权中心”,组建“青春龙检”志愿团队,开设心灵驿站、家风学堂,深入推进“法治进校园巡讲”“法治云课堂”等活动,多措并举呵护未成年人。

以恒心磨炼,提升业务能力

她淬炼业务,精益求精,所办理的全国首例网络假冒专利案作为典型案例入选最高检察院编写的《网络犯罪指导性案例实务指引》。在全国首推“阳光公诉”多媒体示证系统并研发量刑建议管理系统,该经验在全国推广,并在《人民日报》报道。积极参加各类岗位练兵活动,两次代表福建,参加全国检察机关业务竞赛,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全国十佳公诉人提名”,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普通刑事检察人才库。连续十一届开展检校律论辩赛,涌现一批优秀公诉人,单位公众号连续5年获评“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百强”,获评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

孝老爱亲

六旬夫妇照料重病养女三十载

柳良法,男,1956年8月生,南平市建阳区回龙乡西瓯浦村人。33年前柳良法夫妻俩捡到一名弃婴,可谁知道5个多月后女婴得了小儿麻痹症,尽管如此,夫妻俩还是对丧失自理能力的养女小玉芬不离不弃,33年如一日的照顾她。

遇到便是一辈子

30多年前的一个早上,柳良法晨起开门后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墙角大哭,打开一看是个刚出生几天的女婴。看着因为受冷挨饿哇哇大哭的孩子,柳良法赶紧把孩子抱回家,给孩子穿暖吃饱,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女婴由他先抚养着,不曾想这一养就是30多年。“既然接受了,我们就会负责到底的!”柳良法说道。从收养女婴的那刻起,他和妻子把她当做亲生女儿一样地照顾她、呵护她,他们为女婴取名柳玉芬,小玉芬还小还需要喝奶粉,柳良法夫妻俩便想办法的省吃俭用给小玉芬买奶粉,看着小玉芬开心地喝牛奶,夫妻俩就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他们觉得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三十年不离不弃

在小玉芬五个多月的时候高烧不退,夫妻俩多方奔走医院后,发现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夫妻俩一心只想着要治好孩子,但是求医多次给的答案都是治不好。有人劝他们说,你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了,这女娃的病治不好,不如趁孩子小赶紧扔掉,反正也不是亲生的。可柳良法却坚定执着地说:“这娃也是一条生命啊,既然我们收养了她,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抚养她,我们有口吃的,她也会有的”。夫妻俩没有就此嫌弃小玉芬,而是倾注更多的心血来照顾她。孩子不能动,容易长疮,就给她每天清洗身体;孩子不能行走,肢体容易萎缩,夫妻俩每天给孩子按摩;孩子不会说话,全家还是轮流陪她聊天,减少她的孤独。30多年来小玉芬从未站起来过,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床上,但在柳良法夫妻俩的精心护理下,平时小玉芬身上没有半点异味和褥疮。随着小玉芬长大成人,60多岁的柳良法照顾起小玉芬渐渐已力不从心,现在想给她翻个身都难,可他们依然每天重复做着一样的事情,虽然很慢很累,但他们没想过放弃,一直在坚持着。

爱凝聚淳朴家风

虽然小玉芬在身体和精神上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但是在柳良法的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想法就是:要把所有美好的都给孩子。夫妻两人教育家里两个孩子,要肩负起照顾妹妹,保护妹妹,爱护妹妹的责任。有一次小玉芬在门口晒太阳,邻居小孩过来逗小玉芬,两个哥哥就冲上去说不准欺负我们的妹妹,他们用自己的小身躯挡在妹妹的前面,家里一有什么好吃的,不等柳良法夫妻交代,两个孩子总是想着要给妹妹也尝尝。直到现在,他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孩,他们仍然教育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小姑。这一代传一代的淳朴家风,在柳良法家中不断地延续着,就像是用爱凝聚起的一座城堡,让小玉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她可能模模糊糊还不是很明白的“爱”,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得到周边的邻里、亲朋羡慕和称赞。

“在国家的帮助下,在乡里、村里干部的关心下,已经为我们减轻了很多的负担了,大家都在关爱着玉芬”柳良法眼里含着泪感慨地说在67岁的柳良法心中,依旧坚守着最初的信念。当人们问他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时,柳良法的话语很坚定,他说:“只要我们还活着能动的那一天,我们都会竭尽全力照顾好她”。柳良法夫妻用自己瘦弱的肩膀、艰难的付出,一生的心血、浓烈的爱,诠释着父母恩情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