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三明泰宁新桥乡:跨千年文明,传古韵新声
http://wmf.fjsen.com  2023-08-03 17:17:09 来源:东南网、新桥乡 责任编辑:蔡晓卿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一个繁衍千年的古村落 ,一个守护文脉的新农村 ,这里,有一支身兼数职的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了“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项目,为村民和游客送来了古韵新声。

大源非遗公园 新桥乡供图

大源村,一个从南唐末期兴起的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古桥群、魁星楼、文亭等历史遗迹,有着红十三师指挥部旧址、游击队队部旧址等革命遗址群,还有傩舞和赤膊灯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央红军村。“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源傩舞和赤膊灯都是新桥乡传承已久的民间艺术,带着古闽越文化的烙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当地百姓的追崇。

为了让千年非遗文化和新时代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新桥乡创建了“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品牌,吸收社会各阶层成立志愿服务队,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围绕阵地建设、队伍培育、理论宣讲、活动开展,让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深入人心,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激活文化阵地 让文明实践“接地气”

傩舞表演 新桥乡供图

大源村有历史遗存遗迹十余处,其中大源革命旧址群是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戴氏官厅(红十三师指挥部旧址)被评为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桥乡依托该批展馆,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积极推进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将其打造为特色鲜明的文化阵地。

近年来,新桥乡先后修缮了红十三师指挥部旧址(戴氏官厅)、游击队队部旧址(严氏宗祠)和红军重要通道(镇安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积极推进红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建成“红十三师——万岁师”展陈馆,成功建立了一批红色文化宣讲阵地,此外,还打造了以大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三味”书屋、“左邻右理”调解站为主的新时代理论宣讲阵地;以驿站文化馆、村史馆、文亭、南溪圣殿感恩堂等为主的历史文化及孝德文化宣讲阵地;以严氏宗祠(非遗传习所)、非遗公园为主的非遗传习阵地。

阵地打造提升后,新桥乡围绕四个阵地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串点成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路,除了针对当地村民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外,还积极招徕游客和高校学生到大源开展参观学习、研学教育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等,做到文化阵地有人、有场地、有内容,真正打通文明实践的“最后一米”,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

壮大文化队伍 让文明实践“聚人气”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人才培养是关键,新桥乡致力于人才的挖掘培养,鼓励以省级非遗传承人严建华,市级非遗大源唱曲传承人严建星、严高升等为代表的当地村民加入“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这些乡土能人的带头作用,现已有志愿服务队队员20余人。

同时,新桥乡与新桥小学开展合作共建,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设非遗傩舞兴趣班,由非遗文化志愿者进行日常教学,培养了一支学生傩舞队,有效增强了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

在提升队伍素质方面,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培训,从党的理论、法律法规、志愿者服务规范、村庄历史等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志愿者素质进行持续提升,近三年来,开展大大小小培训10余期;在激励保障方面,一是从村财中划拨日常活动经费,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积极争取非遗文化等专项资金,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三是对项目活动中表现突出志愿者的给予表彰。

此外,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利用县法院与大源村结对帮扶,和山歌协会联谊合作等有利契机,吸收专业法律人才和山歌文艺人才等进入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队伍专业水平、能力素质明显增强,形成了以志愿服务队为核心,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让文明实践更“聚人气”。

创新理论宣讲 让文明实践“扬正气”

志愿者在红十三师展陈馆宣讲红色故事 新桥乡供图

“我们村这两天新婚的小王和小张小两口,没办婚礼、没请客、没收份子钱,两家人一起吃了一顿饭,仪式简单但爱不减,如果我们都能做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倡导者、移风易俗的实践者和推动者,‘高价彩礼’才会成为历史”。志愿宣讲员小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群众宣讲移风易俗相关内容。

为推动理论宣讲走“新”又走“心”,大源村以“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队伍为主力军,以非遗文化为表现形式,以党的理论宣讲和文明新风为宣传内容,大力推动理论宣讲“飞入百姓家”。

大源唱曲是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曲调和小调为主,采用地方方言为念腔,复杂多变,是几百年来当地村民熟知和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志愿服务队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建工作、禁毒知识等等,以大源唱曲谱词作曲,创作了一批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作品。

另外,志愿者们还不断丰富艺术创作形式,和当地山歌协会合作创排了《十编草鞋送红军》舞蹈、《我送哥哥当红军》山歌情景剧,把党的红色历史和军民鱼水情“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通过创新艺术形式和宣讲方式相结合,推动党的政策理论和文明新风深入基层、落地见效,让文明实践更“扬正气”。

宣讲移风易俗 新桥乡供图

丰富文艺活动 让文明实践“冒热气”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队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契机,多元化开展文艺活动。

每年的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十月十五,是大源村传统的民俗展演日,在这些天,全村百姓自发聚集,举龙灯、跳傩舞,庆祝丰收或祈福驱邪。为提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在新桥乡的指导帮助下,结合传统民俗活动,成功举办了“古傩闹元宵”“农民丰收节”“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妈祖巡游”“岭红福酒文化节”等系列中大型文化文艺活动,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精神食粮。

组织傩舞志愿服务队“走”出去,参加邵武首届傩舞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展示暨漳州闽南文化周等活动进行学习交流。立足群众需求,广泛开展“非遗进文明实践所(站)、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演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推动越来越多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让文明实践更“冒热气”。

“以文明为媒、用文艺为体、以文化为底色”,跨千年文明,传古韵新声,是大源“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队初衷所在。

文明赓续需要“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千年古村传新声”志愿服务队通过“古”村传递“新”声,将志愿服务融入传统文化,正在让更多人学习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更多的志愿力量共同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泰宁县委文明办 许兴华 陈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