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刘必然)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今年恰逢“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提出35周年。
7月21日至22日,中共福建省委、人民日报社联合在发源地宁德市,举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同时举办三场平行分论坛,受到全国关注。
7月21日,“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召开。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摄
屏山君全程参与了本次研讨会,通过现场感悟“四下基层”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更加深切感受到,本次理论研讨的目的,与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高度契合: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这样写道——
我们开展的“四下基层”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
历史观照现实。35年过去了,“四下基层”如何创新发展?
正如《求是》杂志社编委姚眉平在研讨会的致辞中所说:3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历届领导班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持之以恒广泛践行“四下基层”要求,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化探索“四下基层”新方法新路径,“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激发集聚起八闽大地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7月22日下午,参加研讨会的同志在霞浦四下基层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摄
“山海交响”日日新,“四下基层”活力涌。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带头倡导践行“四下基层”,还大力推行“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一栋楼办公”“政府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方法。经过几十年坚持、拓展、深化,这些优良作风、工作方法,逐渐成为一代代福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新福建建设中,涌现出廖俊波、孙丽美、潘东升等一批“时代楷模”。
实践充分证明,“四下基层”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与“四下基层”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认为,“四下基层”的时代价值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
柘荣剪纸,生动反映“四下基层”场景。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摄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愈发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要进一步挖掘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留给福建的‘理论富矿’,让‘四下基层’等工作制度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与会专家学者建议道。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继续下好基层,继续探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密码,让这一制度永葆活力、常下常新?
福建师范大学郑传芳教授认为,“四下基层”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下”,另一个是“基层”。所谓“下”,就是下沉和深入一线,不高高在上,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下”,体现了自觉性主动性,体现了责任感使命感。
当年,面对闽东干部群众急切改变落后面貌、尽快抱上“金娃娃”的渴盼,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寿宁县下派干部富志功与菇农、村干部交流夏菇栽培与销售“生意经” 。刘梅芳 摄
实践证明,“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有效锤炼了宁德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进一步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闽东,从“老少边岛贫”到全省新增长极、全国百强城市的发展嬗变,就是鲜活的例证。
同时,“下”是有使命有任务要攻坚克难,不是形式主义的搞花架子装样子;是要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不是给基层和群众增添麻烦和带来新的困难;更是要传达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群众奋斗开创发展新局面。
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针对“许多宝贵的林地资源白白闲置抛荒,山的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他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准了主攻方向,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
7月22日下午,省内外专家学者、亲历者代表参观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摄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以贯之、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
越是面对复杂国内外环境,越是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越是要大兴务实之风,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实干、求实效,积小胜为大胜,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发展实绩。
所谓“基层”,是社会活动最直接最直观的发生地,也是问题矛盾等社会治理的源头,是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基层状况如何,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进步情况。
在具体工作中,讲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到基层现场调研、办公,可以推动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
在宁德工作时,针对当时少数同志把下基层办实事简单理解为“送钱送物”的片面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为群众办实事是多方面的。下基层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办实事;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是办实事;帮助基层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办实事;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
泉州市泉港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开展走访调研,收集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推动惠企纾困政策落地。图源:福建省纪委监委
常下基层、多到一线,有助于实事求是地思考、谋划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重要决策方案,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嫌麻烦、图省事。”
就在这个月,省领导分别率队赴全省各县(市、区)开展年度工作检查,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等优良作风,大兴调查研究,深入乡村、企业、园区,倾听企业、群众呼声,察实情、找痛点、谋良策,激发各地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当前福建正处于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推动经济恢复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期”,2023年时间已过半,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四下基层”是新时代实干兴邦的重要法宝。“谁用活了这个法宝,谁就一定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就一定能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对此,华侨大学教授杨洪涛提出,要将坚持“四下基层”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举措,推动下沉一线常态化长效化,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的作风保障。
7月21日晚,“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专场演出《山海的交响》。福建日报记者 吴鹏 摄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要倍加珍惜、积极践行“四下基层”这一实干兴邦的重要法宝,把优良作风切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拿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务实举措,不断打开新工作局面、创造发展新业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更加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