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http://wmf.fjsen.com  2023-06-28 08:56:08 敏 言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人民,是一片广袤而有温度的土地上,无数个脚印所留下的痕迹,是无数个故事的主角,也是所有历史的见证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一词完全融进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成为红色基因的一部分。

从“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话语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国领袖浓浓的人民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民”一词出现了105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主题教育不仅要深入学习思想,还要学思用贯通,将主题教育成果落到实处,学深悟透、走深走实、为民造福。

《礼记·中庸》中有一句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开始之前设定目标对获得结果的重要作用。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这个要求高不高?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向历史追溯。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整风运动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想就已深入共产党人的骨髓,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

此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将教育、培养自己的成员摆在关乎存亡的高度,通过党员教育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明晰方向。

“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建党以来,我们党已经开展了16次党内集中教育。

从每一次集中教育中,我们整理归纳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人民。出发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落脚点都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这句话,成为新时代10年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一句“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宣告了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次主题教育将“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再次彰显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商朝的创建者商汤,曾对大臣说,“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模样,可以对着水面看自己脸,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只要看看老百姓就会知道”。

“舌言”莫如“行言”。不管自己怎么评价,如果没有为群众办实事,没有让群众生活有改善,老百姓很难说好。

人民生活品质怎么样,人民群众获得感怎么样?一国之治,贵在爱民。

获得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中国人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这更加坚定了亿万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多了。如何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所指出的,“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发展方向看,需要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领域改革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具体问题。

从发展规律看,还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盼。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有更高的期待就有更高质量的发展空间。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我们在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时有新突破,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时有新作为!

诚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做不得表面文章,来不得半点虚功。关键是要有真招实招硬招,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

“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要光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及为群众办实事。

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让人民群众从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举措中,切实享受到实惠,不断增强获得感,主题教育成果就能更好地落实。

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引用了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里的这句古语。他说:“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这句古语牢记在心中,正是人民领袖心系苍生的爱民情怀体现。

在福建工作期间,“人民”在习近平同志心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百姓的事是他心中最大的事,从“四下基层”到“四个万家”、从推动棚屋区改造到治理“餐桌污染”、从根治木兰溪水患到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无不体现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旨归。

17年半的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理念、精神、作风,其中就包括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工作始终的优良作风。

因此,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福建应该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连续33年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力争干一件成一件,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造福人民,为落实主题教育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包括“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在内的“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对福建发展寄望殷殷,对福建人民念兹在兹。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

“百姓富”是新福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姓富”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做好民生工作的殷切希望。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

福建牢记嘱托,不负期许,努力让人民更富足、让城乡更宜居、让生态更优美、让保障更有力、让群众更安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关切,化作真抓实干实际行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在争优、争先、争效中,福建致力于“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效作为各项工作的评价标准”,把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民生之盼”悄然成为“民生之变”。

福建还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多做让老百姓“咧嘴笑”的事,坚决不干让老百姓“撇嘴怨”的事,“倾心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