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破铜烂铁。”“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身为一个作家,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整天在屋里闷头瞎编,那才是不务正业。”……
6日晚,一堂艺术党课在红色主题影厅开展,省委宣传部组织观看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电影《柳青》,党员干部在光影交织中共同走进作家柳青的一生,感悟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电影《柳青》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柳青为了创作一部讴歌历史、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文学作品,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辞去《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主编职务,义无反顾扎根陕西长安县皇甫村14年,与农民一起参与农业合作化实践,经历脊背生疮、病痛缠身、痛失爱妻等磨难,最终创作出《创业史》这部史诗巨作的历程。
观影次日,省委宣传部召开主题教育艺术党课座谈交流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围绕主题教育学习和影片带来的心灵震撼,畅谈心得体会。
影片中,柳青从城里人到农村人的转变细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刚到皇甫村时,柳青的说话方式、着装风格都显得格格不入,处处遭受冷遇。于是,他褪去中山装,穿上对襟褂子,扣上西瓜帽,下田干活,才真正开始融入农民群体。“从穿文艺干部装到剃光头穿大褂的形象转变,直观地完成了从思想到外在的人民性的统一,这是他坚守人民立场,扎根人民、为人民书写的决心和体现。”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党员干部何登对这一情节感触很深。
融入之后,柳青的创作之路也并不平坦,多次遭遇创作瓶颈。在柳青扎根农村呕心沥血书写小说时,上级领导对他“几年未拿出所谓有分量的作品”提出批评,甚至冠以“革命意志衰退”的帽子,妻子马葳一度愤然离开,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仰。
“正是由于柳青坚定理想信念,尊重创作规律,一次次精心打磨作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才成就了《创业史》这部巨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党员干部连晶晶深受触动,“文艺创作是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具有特殊性和规律性。文艺生产要尊重文艺规律,立足长远,不能轻易仓促上马。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要经得起人民评判,更要经得起时间沉淀和历史检验。”
书稿终于出版,妻子欣喜地拿到出版社寄来的一万多元稿费。柳青却毫不犹豫地将这笔稿费全部捐献给皇甫村,带着妻儿继续过清贫日子。这一情节令不少党员干部动容。“在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路口,他没有忘记百姓,主动走到百姓之中,为百姓谋幸福,为农村谋发展,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党员干部袁俊华说,出版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柳青自觉承担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的崇高使命,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气象、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出版物。
“柳青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仅有两个字,那就是‘人民’”“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将向柳青学习,在‘专业’和‘钻研’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影片中,柳青对于人生、对于文艺创作的深邃思考带给党员干部们深刻的启迪,“观影+座谈交流”的艺术党课形式更加深了干部对共产党员精神的理解,“点燃”了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的决心。
接下来,省委宣传部将立足宣传部门特点,统筹新闻宣传、理论研究、社会宣传、文艺创作等工作,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联学共学、艺术党课、基层宣讲等特色活动,将主题教育与宣传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