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看似是民生小事,实则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上海市全力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的过程中,垃圾分类行动涉及到1.3万多个居住区和2500万常住人口,每个人都应是垃圾分类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更为垃圾分类及其执法工作指明了方向。让垃圾分类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变成一种日常习惯并形成良好风气,需要各方合力。
赋能精细化管理,让垃圾分类更加“智慧”。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加强人性化管理,来改进各类垃圾分类设施、垃圾箱房和分类收运设施等。比如,在精确治理的细节,借助科技和大数据的力量,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运行的整体管理中,通过积累投放和收运等信息的数据池,我们可以制定更具适用性的具体措施。在不同的街巷中,根据实际情况改造投放设施,创造新的投放模式,克服空间限制。同时大力推行绿色包装,通过简单有趣的拆卸动作,让不同类型的垃圾实现井然有序的归位和分别分类收运。
牢树自觉性意识,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垃圾分类需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触摸到和了解到。垃圾分类看似是一个小事,但它关涉到减少源头垃圾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体现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让居民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需要进行一个转译过程,通过可视化和可感知的方式让垃圾分类的成果具体呈现出来,让居民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相关的好处,从而从"我应该分类"到"我愿意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区划出了一小块花园,将资源进行就地降解和堆肥,这不仅长出了蔬菜和绿植,也增加了居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践行“我先行”行动,让垃圾分类成为风尚。我们不仅需要下功夫解决具体问题,也要有系统的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方面。在法制建设和机制建设上,要从根本上完善保障,结合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要找准切入点,针对性地发力,鼓励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生动地展示绿色低碳生活的魅力。同时要运筹帷幄,将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与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解决人民群众诉求充分结合起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从源头入手,不断创新,坚持不懈。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新潮时尚,而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意识、行为和习惯。垃圾分类,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垃圾分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习惯,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和未来共同努力。(漳州文明网 漳州市环境卫生中心 何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