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常被看作是“守旧”的机构,或许源于它所收藏的物品多为“旧物”。过去,人们总觉得文物就是以前的东西,虽珍贵,却与生活有着距离。
如何拉近距离,将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盘活”,更好地让人们主动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
近年来,漳州市博物馆、漳州市灯谜艺术博物馆在做好文物展览的同时,持续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打破人们对传统博物馆的刻板印象。例如通过开展“听我讲西夏故事”主题讲解、“漳窑彰‘福’——漳州窑‘福’文化展示与体验”、“数字化焕彩文物”展演、“水下考古”小课堂、“跟着文物去旅行”漳州市首届文博短视频大赛等,在“守旧”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出新”,两手共抓推进“物博馆兴”。
博物馆的坚守之一是“各类遗产”。博物馆的收藏带有替全人类留存文明见证“物”的意涵。因此,保证物本身的真实性完好、物所承载的价值能够高效且如实地向公众传达,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内容。为此,漳州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模式举办交流展览活动,持续向外推出“漳州窑瓷器大展”、“漳台一家”专题陈列等活动,宣传推介漳州厚重历史文化,并不定期对接沈阳故宫博物院、洛阳博物馆、武汉中山舰博物馆等,引进大型临时展览。
博物馆的坚守之二是以收藏、展示、教育为核心的业务体系。人们从文化遗产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文化是关键。缘此,漳州把对公众的单向宣传,转变成和公众的双向互动。例如,举办“听我讲西夏故事”主题讲解、“水下考古”小课堂,在孩子们生动的故事讲述中,西夏陵出土文物和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变得鲜活起来。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文物。
怎样才能让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博物馆将文化创意和文化资源对接,开发漳州窑主题丝巾、仙字潭文字雨伞、漳博文创盲盒等文创产品,将漳州文化、“漳博”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推出50余款有趣、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
为将文物更好地融入大众文化,漳州市逐渐打造起自己的文化品牌,结合展览、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打造“小小讲解员培训比赛”等精品社教活动,常态化举办免费鉴宝、漳博讲坛等品牌活动,让人们意识到文物其实就“活”在自己身边。
展示,不仅仅是摆宝,创新理念下的叙事内容已广泛使用;教育,也不限于说教,突破馆舍围墙的教育实践也已常见。从漳州来看,博物馆“新”“旧”并存,在顺应公共属性基础上,起到为公共福祉、社会正义、文化发展等目标助力的效果。(福建日报 苏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