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传统文化语境里,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理念,既体现自然变化的时令,又是慎终追远,重温贤良古风的重要节日。
在这样的时节,古人将祭扫思亲与踏春赏花作为最重要的两件事,放在了一起。生命也正是如此,一边流泪,一边欢笑;一边逝去,一边生长。宋朝李之彦在《东谷所见》写道,“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所以,古人的清明不仅仅是“哀思的清明”,还是“洁净、坦荡而清明”。
清明时节,祭奠先祖、礼敬故人、怀念往昔,是告慰自省,也是身心整理,更是一种情感升华。无论我们走向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是永恒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我们温习过去、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我们感受血脉凝聚、体味亲情的价值。这份古老的文化传承,历千年沧桑不衰,穿透岁月,直抵人心。
因此,有了敬畏,才自觉节制。有了珍惜,才下意识呵护。有了面对,才能在伤心过后,再次回归春天。尤其在疫情的冲击和洗礼下,人们更加珍惜安宁祥和的生活,更加重视生命的质量和意义。
清明饱含对生命的礼敬,也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杨柳依依,惠风和畅,于祥和的世界中静默,在柔软的春风里跃动。我们找到生命的热情所在,也会以充沛的生命热情体会生活的丰盈。而在生命之花竞相绽放的明媚春天,不论是缅怀追思,还是踏青郊野,其实都是对生命传递意义的践行。感恩奉献、珍惜当下、踏实奋进,这或许就是清明于我们的启示。(长乐区委文明办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