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厦门,海天一色,繁花似锦,白鹭畅翔在蓝天碧海间,五颜六色的三角梅随风摇曳,处处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厦门之美,不仅美在四季如春,更美在“文明之花”常开长盛:邮轮中心厦鼓码头,“红马甲”面带微笑,引导秩序,服务八方游客;群山环绕的锄山村,多才多艺的小两口把婚礼办成文艺汇演;温和的海风拂过澳头村,发现村道干净整洁没有一片垃圾……
近年来,厦门以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着眼于常态长效创建,坚持抓常抓长,不断完善机制;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不断推动市民文明素养与城市文明水平同步提升,让文明之花常开长盛,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民惠民靠民成为常态
近日,第九届厦门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十年捐资2600万元的陈青松、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前婆婆的纪惠娇、用努力和汗水换得土耳其人民的尊重和感激的厦门救援力量等一批道德楷模受到表彰。
长期以来,为民惠民靠民是厦门进行城市文明创建的一个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汇集汇聚文明合力,厦门继续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抓常态宣传发动,持续发动群众,营造长效创建氛围。
厦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组织530多支宣讲队伍开展宣讲8000余场次。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去年以来组织先进模范宣讲100多场次。
与此同时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吸引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厦门开展“全市人民齐动手 合力争创典范城”系列活动,征集“文明创建金点子”3000多条,“文明厦门我来拍”全网播放量达5000万次,开展文明行为示范月、清静车厢等教育实践活动2.8万多场次,参与群众240多万人次。
此外,厦门还创新党员、党组织“精准双报到”、“爱心厦门”建设和近邻党建工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0多个,落实为民办实事6000多件,7800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3900多个党组织挂钩帮扶困难家庭,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纳入城市发展“总盘子”
近日,家住镇海社区的王欣悦女士遇到了经济纠纷,通过手机小程序“厦门文明实践”,她成功预约了社区文明实践站的“法律咨询”服务。
王欣悦表示,遇事后第一反应就想到了社区文明实践站,她感觉这里的法务人员更像“自己人”,更值得信赖。“这里的服务团队由社区具有‘专才’的志愿者组成,他们不仅可以解决法律服务、医疗咨询、水电维修、电脑系统等生活问题,甚至还提供舞蹈培训、茶艺教学等才艺培训。”
城市发展离不开文明润泽,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高度和发达程度。近年来,厦门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出台创城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培根铸魂等五大工程和文明风尚提升等五项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城市文明创建动力。
厦门还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和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建强用好616个实践中心(所、站、基地),95万余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创城一线,9.45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推动解决创建难题,300多家文明单位主动认领主要交通路口管理,干部群众投身于文明创建热情持续高涨。
长效创建措施不断强化
文明贵在坚持,需要久久为功。常态长效是文明创建的意义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自2005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今,厦门已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如今正朝着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厦门不断抓常态机制建设,强化长效创建措施,提升文明效力,建立起让文明创建动真格、“长牙齿”的“全链条压责”工作机制:环环相扣,“书记抓、抓书记”领导机制;比学争优,“晒、比、问”工作机制,出台创城奖惩办法;多部门融合,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和城市治理工作深度融合,持续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厦门还坚持科技赋能、智慧创建,不断提高创建综合效益。通过搭建文明创建智慧平台,横向打通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综合执法系统和雪亮工程,纵向接入全国志愿服务网等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发文明创建测评系统,推行市、区(部门)、镇(街)、村(居)自查、督查、抽查、核查“四查合一”,实现创建项目点位100%全覆盖,问题逐个清仓见底。
文明创建非一朝一夕,为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近年来,厦门积极将文明行为的促进工作推上法治化轨道。《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餐饮业分餐制管理规范》《厦门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厦门在持续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条约的助力下,正走出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城市文明治理之路。(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