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泉州市晋光小学书记、校长曾旭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她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深耕基层教育工作的曾旭晴一直关注、思考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她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应协同推进,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制。(2月26日中国新闻网)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各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受疫情、学业、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自杀轻生、校园暴力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社会的关注焦点,也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高频词。心理健康教育虽早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但不可否认,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仍是薄弱环节。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针对疫情影响下一些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曾旭晴带来了“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议。
应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导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目前,不少中小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在配备上存在缺口,且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时。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设立心理教师专项职数,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配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水平。
应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和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协同联动,建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协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适时组织心理咨询机构深入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及时帮助中小学生疏导情绪、化解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准入机制,并对其收费标准进行统一调控、管理。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和化解孩子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讲座,举办家长培训活动,以专家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从家庭教育角度诠释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和策略,破解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困惑。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社协同配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应建立健全以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家校社三方同心发力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走深走实,共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