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荣誉称号,是城市的一块金字招牌。当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热潮迭起,老小改造、主街扮靓、公园升级……无不推动着一座又一座城市文明水平更上新台阶。但同时也应当领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较为全面的综合性工作,注定不能“偏科”,而是需要“内外兼修”。
聚焦“面子工程”,大刀阔斧换新颜。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建文明城市其实就是“扫屋子”的过程。诸如主次干道道路破损、老旧小区破烂不堪等问题,都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明面”上的心腹之患,实在是如鲠在喉,不除不快。必然要加大城市“外貌”修复的资金投入,尽快启动老旧小区翻新升级、网线电缆美化规整、城市道路白改黑等文明城市的“面子工程”,对城市硬件设施进行迭代升级,让城市“改头换面”。背街小巷、下水道、小区楼道这些点位堪称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死角”“盲区”,然事无巨细,不为不成,即便是楼道卫生、野广告等疥癞之疾,也必须着手施为。启动专项计划整治背街小巷,聘请城市设计师个性化定制改造方案,融入文化属性,打造潮流街区、古韵街区等特色街巷,就是一项成功的举措。各地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性推出“楼长制”“小广告安家”等有益做法,同样具备较好的借鉴意义。相信只要城市管理者善于因地制宜、堵疏结合,就一定可以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兼顾“里子工程”,细针密缕养内涵。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大动作”上,同时也需要聚焦内涵、精研品质,用一些“微变化”来彰显文明城市独特的气质风貌。“机动车斑马线前礼让,换回行人颔首致谢;文明交通志愿者烈日值岗,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垃圾随意丢放未进桶,引来路人批评指正”,文明意识早已内化为广大群众的行为自觉,但仍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引导。比如上线“城市问题反馈平台”,鼓励广大群众以“随手拍”的方式,化身“城市啄木鸟”,反映城市的大小问题,这既是在畅通民意的反馈渠道,也是在实行人民的监督职能,更是将城市品质打磨到毫厘。广大市民群众的文明精神,才是一座城市绝伦气质的内蕴所在。只有广大群众树牢创建主人翁意识,以庞大的精神文明动力推动城市文明创建,这项运动才算是拥有了可以依仗的根本力量。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绣花功夫”持之以恒做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广大群众整体文明水平再上新台阶,真正练好文明城市“内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其外在“颜值”固然重要,可如果缺失了精神动力的内在支撑,就会暴露出“空洞的灵魂”。同样的,假若一座城市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可却“衣衫褴褛”,这也不能称之为文明。如果说市容市貌、硬件设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外功”,那么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人文气息就是“内功”,只有“内外兼修”,双管齐下,文明城市才更有品质,更具魅力。(涵江区委文明办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