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新春氛围感浓。(夏海滨 摄)
春节期间,千年古城同安,火红的福文化氛围将每条主干道、大街小巷映照得喜气洋洋,仿若一夜间,浓浓的烟火气息笼罩着这座古城。
肩负赓续厦门文化源头的时代责任,千年古城同安履行着历史赋予极其重要的文化使命,聚焦“根植文化沃土、强化文化修缮、固化古城底蕴”的目标定位,努力为厦门宰相故里、闽学源头、提督摇篮等重要的文化定位正名,为厦门打造高颜值高素质现代国际都市名城奠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厦门以更高的文化自信赓续文化根脉,书写“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生动厦门答卷作出千年古城应有的贡献。
春节前,文化三下乡活动惠及百姓。(夏海滨 摄)
根植文化沃土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023年春节前,一场“送福、送暖、送爱”的三送爱心活动在同安区大同街道西安社区举办。现场,志愿者们免费向市民赠送春联,还走进社区为困难家庭和行动不便群众“送暖”——腊八粥及春联。
同安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将组织志愿者开展全区范围的“送爱”活动,传递温暖大爱。
浓浓的新春氛围,从春节前就开始了。同安区委宣传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文化三下乡活动,作为相关配套,该区的文联则和书法家协会将一同走进基层开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文化惠民活动。
在同安,文化演出活动已经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一个协会就是一支文艺轻骑兵的演出队伍,这些队伍活动地点超半数设置在乡村地区,基本实现全区全镇街全覆盖。”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仅2022年一年,以管乐协会、曲艺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闽南语歌曲协会等为代表的“文艺轻骑兵”队伍,持续不断深入村居、企业、景点开展活动,年度已开展演出超90场。
大众文化艺术走进基层,丰富了普通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依托同安区文化馆、旧县衙等硬件设施,同安永不落幕展陈活动的开展则实现了高雅艺术在同安落地生根的目的。
银城嘉庆,漆艺增辉。2月2日,一场主题为“漆彩同安——莲福馆藏暨全国高校漆画迎春展”在同安文化馆正式开幕。这是从同安走出来的莲福美术馆在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经济文化重镇举办《中国当代漆画巡展》之后为故乡同安献上的一份佳节厚礼。漆画展是同安文化艺术界弘扬传统艺术、繁荣节日文化、彰显文化强国区的一项文化盛事。
一年来,以同安区文化馆为主要活动阵地,同安区先后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丹青颂党恩,启航新征程”书画展、“喜迎二十大 笔墨和金秋”宋永贤书法作品展等6场线下大型主题作品展播,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摄影主题展、非遗作品展等数十场次,真正实现文化展陈永不落幕。
第十一届厦门(同安)苏颂国际文化节暨第七届厦门(同安)朱子国际文化节开幕(夏海滨 摄)
坚定文化自信
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更好地探寻、传承文化跨越千年的治世力量,深入挖掘同安的“古城”文化底蕴,进一步巩固厦门“宰相故里”“闽学源头”“提督摇篮”等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让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2022年12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厦门(同安)苏颂国际文化节暨第七届厦门(同安)朱子国际文化节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研讨苏颂和朱子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传承意义。
多年来,作为厦门文化原点、闽南文化发祥地和闽学文化源头,同安秉持着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深入挖掘苏颂与朱子文化,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打造了苏颂国际文化节和朱子国际文化节两大“烫金IP”,不断提升同安文化品牌影响力,并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
而传统民俗文化、闽台民间风情,也在同安找到了生动的载体。近日,位于同安区县衙旧址内的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预开放,借由老物件、古民居见证文化变迁。同一地点,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逐步完善,以一本本家谱连接两岸情感、传承优良家风。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民俗文化催生共鸣,家风家谱延续情感,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确保我们的文化不遗失、不断层,让当代群众生活更丰富、更深厚。”同安区社科联主席林永富表示。今年以来,同安区社科联根植本地文化沃土,推动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等文化事业落地落实,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设有古同安名人和各姓开厦始祖介绍展厅,打造家风传承基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家谱传承下来的内容,往往彰显着家族底蕴。”林永富说,家谱是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如何变化,都应当重视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弘扬。
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党的二十大的新起点上,同安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持续完善“闽学源头”“宰相故里”“提督摇篮”等论述,系统梳理“古同安,今厦门”历史文化脉络,有机融合同安的“古”与厦门的“新”,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着力打造文化交流新高地,奋力续写千年古城文化新篇章,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意化传播。
强化文物修缮
探索活化古城文化印记良方
在同安区汀溪镇路下村新厝78号叶氏支祠旁,一座闽南古厝矗立在莲花池前。这座古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厝主人叶成章为明万历年间大理寺卿。叶成章故居坐西南朝东北,建筑为三落大厝,总面宽23米,通进深36米。去年,同安区文旅部门对这座古厝进行修缮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修缮古厝屋顶瓦面、加固房梁结构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厝原有的木梁架和石墩,让建筑整体看上去十分古朴自然。
持续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不可移动文物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教昌明的历史见证,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文脉。
据同安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叶成章故居在内,同安区不可移动文物集中保护修缮项目共有34处,现已全部完工。集中保护修缮的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有陈延香故居、颜青云故居、蔡牵故居、总兵衙、同字厝等代表性名人故居,也有庶安楼等民居古厝,还有垵柄叶氏等祠堂家庙,以及坑仔口制陶窑址等陶瓷窑业遗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与古同安的军事、教育、商贸、生产等领域息息相关,彰显同安昔日文化的辉煌与荣光,共同构成城市的内涵与底蕴,是同安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这些修缮加固后的名人故居、古厝建筑等,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文旅部门正积极寻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点,探索以“文物+旅游”“文物+研学”“文物+文创”“文物+非遗”等方式,真正让文物在保护与传承中“活”起来,赓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记忆。(东南网 文洁 邹玒 杨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