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宁德
宁德福鼎:做好“家”文章 绽放“文明花”
http://wmf.fjsen.com 2023-02-14 14:43:51 温丽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元宵节前夕,位于福鼎市桐山街道福全社区的城市书房里,10多个“最美家庭”齐聚于此,大家围坐一堂,分享家风家训小故事,传递幸福正能量。

这是福鼎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福鼎坚持写好“家”字文章,把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持续深化“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创建,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带动家庭成员争创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不断推动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文明力量。

分享家风故事。福鼎市妇联 供图

传承文明家风 打造美家美院  

立春刚过,绿意渐苏。走进太姥山镇潋城村,盎然春色闯入眼帘,一户户农家小院屋明水净、花木环绕。举目四望,处处皆景。

蒋玉清家的庭院,就坐落在村中一隅。庭院虽小,却是“颜值”与“内涵”并存。走进院内,只见各色花木错落有致,与土石结构的老宅相得益彰,尽显韵味。院内的显眼位置还挂上了家风家训,十分引人注目。2021年,她家庭院被评为省级“最美庭院”,成为村内一处热门的“打卡点”,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前来参观。

美丽家庭的打造离不开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更离不开文明良好的家风家训。在福鼎,像蒋玉清家这样将家风家训融入“美丽庭院”建设的家庭还有很多。福鼎以家庭为主阵地,将家风建设与“美丽庭院”创建工作融合推进,积极以“家风美”建设“庭院美”,建成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345户,其中省级210户。

家风建设与“美丽庭院”建设的高度融合是福鼎扎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进一步弘扬良好家风、推动家庭建设,近年来,福鼎市妇联在全市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积极打造家庭文明创建品牌,推进“最美家庭”创建活动实现全覆盖。同时,联合纪委、文明办、卫健、教育、公安等部门开展“清廉家庭”“文明家庭”“抗疫家庭”“书香家庭”“禁毒优秀家庭”等特色家庭评选推荐,全力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庭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最美家庭”不断涌现。截至目前,福鼎累计评选表彰各类家庭典型500余户,其中全国五好家庭2户,省、市、县级五好家庭54户,最美家庭173户,各级绿色家庭84户,各级抗疫最美家庭31户。

美丽庭院生机勃勃

深化家庭教育 构建幸福家庭  

新学期伊始,福鼎市某小学学生李史(化名)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习积极主动性明显提高了,课堂的专注力也有所加强。”不过,一年前的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学习十分被动、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在家手机不离手……

改变始于去年。去年5月起,福鼎市妇联、儿少协会联合开展家庭教育“一帮一”结对帮扶入户辅导活动,以问题学生、孤儿或单亲家庭学生为重点,通过书信帮扶、电话(短信、微信)帮扶、入户走访、跟踪回访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凝聚教育共识,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李史便是结对帮扶的学生之一。目前,已有10名家教讲师与孩子结对帮扶,累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70次左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传统“家事”开始上升为重要“国事”。如何做好新时代家庭教育工作,让青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福鼎市妇联给出了答案——

持续推进机制创新,依托福鼎市儿少协会,以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主阵地,开设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每周一讲”,建立家庭教育“1234”工作模式,推动家庭教育宣讲常态化。同时,从教育、卫生、公安、法律等领域遴选出100多名志愿者组成福鼎市“鼎汇爱”关爱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工作,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精心打造家庭教育阵地,牵头整合教育、公安、法院、民政等15家力量,打造“一中心+多站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并先后投入175万元打造了35个社区(村)“儿童之家”,争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资金20万元建设2个“儿童快乐家园”。2018年以来,在儿童工作阵地共开展亲子阅读、安全教育、垃圾分类等各类活动共计100多场,惠及5000多名少年儿童。

创机制、强队伍、建阵地,家庭教育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去年,福鼎率先成立宁德市首家县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福鼎市妇联荣获“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福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被授予“福建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闽东日报 温丽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