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2018年部署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活动品牌和有效做法,取得了宝贵经验和良好成效。(来源:中国文明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政治任务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乡基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杜绝一切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
新时代文明实践要警惕“门内热闹”。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有这么一个桥段,鹿泉乡天天召集村民搞围炉夜话,久而久之,村民叫苦不迭,村里只能通过发放洗衣粉、餐巾纸等礼品吸引群众参加。不可否认,这样的尴尬场面在现实中也有上演。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得光鲜亮丽,开展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却总是关起门来自己热闹,群众参与度不高。究其根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接地气,就必然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唯有立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让宣讲队、服务队“多踩一脚泥”,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新时代文明实践才能融入乡土、融入群众。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然而,新时代文明实践既要全面铺开,更要重点打造,决不能盲目撒胡椒面。众所周知,不少偏远乡村已经严重“空心化”。“方圆七八里,人无三两个”就是一些村落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对,城镇社区人口密集,青年群体活跃度高。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应该放在人口密集的社区(村),决不能上下要求一般粗。对重点社区(村),不仅要在资源分配上集中倾斜,还要在活动频次、活动形式和活动质量上提出更高要求。
毋庸置疑,新时代文明实践应是生动的实践,而非呆板的宣教。县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统揽作用,健全组织架构、管理规范和运行制度,整合四方资源,加大人和财投入,切实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组建队伍、开展活动,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