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漳州
凝心聚力担使命 守正创新著华章——2022年漳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http://wmf.fjsen.com 2023-02-08 19:50:00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漳州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扎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奋力谱写富美新漳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漳州市加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2022年)》,为全省入选2个案例之一。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座谈会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举办

漳浦“福小宣·照金浦”宣讲队走进锦东村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加强理论武装 凝聚思想共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

一年来,漳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有机结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思想共识,在不断兴起的理论学习中凝聚——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开展学习研讨,示范带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研讨、撰写理论文章,全市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思想共识,在丰富多彩的宣传宣讲中凝聚——

以接地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政策主张,用生动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田。省委宣讲团成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宣讲团成员赴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漳州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传活动。健全完善“新时代宣讲师”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组建252支“福小宣•在漳州”宣讲小分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3800多场次。南靖县“侨之音”宣讲队被评为全省基层特色宣讲团。

思想共识,在持续深化的研究阐释中凝聚——

设立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漳州实践基地和7个实践点。立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对漳州有关工作的指导性论述的理论研究”相关课题9个。《漳州社科论坛》《漳州宣传》改版升级,不断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学习强国”漳州学习平台不断做大做强。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积极贯彻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深入开展干部作风“五不”问题专项整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争创一流业绩。举办新闻舆论、意识形态、理论宣讲、文明创建等专题培训班,开办“记者大讲堂”,遴选出市文化拔尖人才10名,营造见贤思齐、主动作为的良好氛围。

壮大主流舆论 凝聚信心力量

一年来,漳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讲好漳州故事,持续凝聚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精神力量。

重大主题宣传出新出彩。聚焦党的二十大,各媒体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大时光•学习进行时”等专栏,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喜迎二十大”“闽山闽水物华新•非凡十年”“二十大掌中看”等系列专题报道。同时,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等重点宣传,精心组织“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做优做强城市品质”等主题宣传,传播漳州好声音。

疫情防控宣传多向发力。为做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宣传,漳州市紧扣“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统筹推进宣传指挥指导、权威信息发布、新闻宣传、网络舆情处置和防疫科普宣传。

深入开展“全网矩阵”联合推送、“战疫净网”专项整治等行动和“艺”起抗疫文艺作品创作活动,群策群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社会舆论引导有力有效。积极主动发声,在福州举办“牢记使命•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漳州市新闻发布会,生动展现漳州的新变化新面貌。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健全完善新闻发布、新闻应急、新闻协商通气等制度,相关内容业务培训纳入市委党校课程,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

对台对外交流亮点纷呈。强化外宣联席会议机制,构建“大外宣”格局。围绕金砖五国传统中医药高级别会议、中阿经贸投资高峰论坛、9•8投洽会、海峡(漳州)茶会等重大会议、会展,积极主动讲好漳州故事。开展“中菲人文之驿走进漳州”“中国木偶艺术专题线上讲座走进美国”等外宣活动,得到外交部和驻菲、驻美使馆的高度肯定。漳州布袋木偶戏连线美国“Z世代”线上讲演活动被列入省海丝文化交流项目,龙人古琴文化村被列入省对外文化交流基地。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媒体融合发展功不可没。加快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工程,云霄县、漳浦县、长泰区、南靖县获评“全省优秀县级融媒体中心30强”。

服务发展大局,统筹网上网下,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探索建立涉网络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清朗”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清理各类有害信息和谣言,维护良好网络环境。

交警对创城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

注重立德铸魂 弘扬文明新风

一年来,漳州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典型选树培育,不断提升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围绕“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程创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部署督查创城工作,带头“一周一督查、两周一推进”,开展明察暗访,确保整改到位。扎实开展“六大攻坚”和“十项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并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漳州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学习谷文昌、廖俊波、孙丽美、潘东升、李翀等先进典型。持续推进纪录片《女排娘家》展播展映,成功举办“谷文昌先进事迹当代价值研究”学术论坛,深入开展“漳州战役”理论研究会、主题微电影、全媒体采风等纪念红军攻克漳州9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实施“漳州110”先进事迹宣传宣讲工作。漳浦县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被命名为第七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讲好榜样故事,引领社会风尚。注重培育选树、学习宣传先进典型,10人入围“中国好人”“福建好人”,2人获评省“新时代好少年”,“龙溪猎鼠队”获评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成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007个。持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暨“福”文化圩日在漳州古城启动

在“福”文化圩日,小朋友体验八宝印泥使用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市

加强文物保护、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开展惠民活动……2022年,漳州市突出以文化人,以全面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为抓手,紧扣“福星高照福佑中华”福建“福”文化主题,突出“福满乾坤开‘漳’大吉”漳州特色品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文化保护传承不断深化。加强闽南文化和革命文化保护传承,积极向上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推动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二期等项目保护修缮。全力保障国家文物局开展“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挖掘工作,央视“圣杯屿考古”现场直播节目吸引观众超2亿人次,并在市博物馆举办成果展。成立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暨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非遗保护传承补助和考核管理机制。

文艺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推出报告文学《四十九个昼夜》、文集《红星照耀时——1932的漳州叙事》等文学作品,精心创作芗剧《谷文昌》《一代相国蔡新》和布袋木偶剧《祝寿》等优秀剧目。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采用“主会场+志愿服务点”新模式开展“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创新推出“一月一主题•文化进万家”活动,用好用足漳州古城、市县“三馆”、市二轻联社工艺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举办“福连两岸”元宵灯谜会、“朱子与闽南”文化论坛、“闽南文化圩日”等文化惠民活动。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关于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打响漳州“福”文化品牌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持续打响“福满乾坤•开漳大吉”品牌。向省里推荐报送“福”文化建设项目、文化产业招商推介项目、“福”文化园区和景观建设项目及“福”文化专家,“有福之乡”多功能公共休息区被列入省“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荐设计方案。市第三届文创设计大赛落地转化文创作品31个。“非遗里的闽人智慧”宣传取得良好反响,状元岛、剪纸、古琴制作等14个题材被全省重点推送。

文旅经济加快复苏发展。着力帮扶文旅企业纾困解难,出台《关于进一步助力旅游企业纾困发展的通知》《关于支持文旅行业恢复发展的纾困帮扶十二条措施》,通过暂退旅游质保金、兑现过夜地接奖补、A级景区提升补助、品牌创建奖补等,助力文旅企业发展。漳州古城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花样漳州•人文世遗”文化之旅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恒丽电子获“省文化企业十强”提名,福建桥南实业有限公司获评“省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

(闽南日报 漳州文明网)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