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云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视频致辞,并共同启动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位于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网络爆红,画风清奇的奖品,接地气的互动环节,让一年一度的村级篮球赛成为村民最翘首以盼的“文化大餐”。无独有偶,全国各地兴起的一些地方“村晚”与“村BA”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积极引导与推动。
政府支持引导要有“界线”。“村晚”是村民自发组织的群众性文化行为,地方政府部门既要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又要谨防“包办主义”。毫无疑问,接地气才是“村晚”的根和魂。从演员到观众,村民才是“村晚”的唯一主角,地方政府部门要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安全员、技术员、指导员,而不是运动员、守门员,地方领导也不必热衷于当裁判员。
企业冠名赞助要有“红线”。“村晚”的舞台是群众的舞台,商业赞助无可厚非,但掌握好合作的尺度至关重要。正如爆红出圈的贵州“村BA”,篮球联赛本身的魅力与趣味才是引来“人山人海”的根本,奖品只是彩头。倘若“村晚”变成了广告会、营销会,惨淡收场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村晚的组织者要坚守“村晚”文化属性的红线,对于各种形式的硬广告、软广告不能一味迎合,更不能让“村晚”成为某些人敛财的工具。
村民自娱自乐要有“底线”。尽管“村晚”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百花齐放,内容选择上多些“泥土气息”,但却也要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既要防止“村晚”成为邪教和敌对势力传播的沃土,变成谣言滋生蔓延的温床,又要防止“土味节目”低俗化、恶俗化。办“村晚”本就是利民惠民的文化活动,决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践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村晚”这个舞台虽小,却蕴含着振兴乡村文化的巨大能量。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节目,也许在艺术性、观赏性和舞台效果上拿不到高分,但却胜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更浓厚的乡土气、烟火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寓教于乐,能让乡亲津津乐道的“土味节目”就是好节目,能让村民趋之若鹜的“农家村晚”就是好“村晚”。(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