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漳州
文明家庭 | 悬壶惠百姓 家风润后人

——记福建省第二届文明家庭许源福家庭

http://wmf.fjsen.com 2022-12-28 17:24:47 来源:漳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许源福在诊所为村民量血压

在漳州开发区大径社区,悬壶济世的许源福医生无人不知,许医生相敬相爱的文明家庭无人不晓。走进许家,石砖围墙古朴,家具古旧,红砖地板布满裂纹,墙上的老照片与新照片穿插在一起,一眼便能看到伴随岁月流淌的和谐与幸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漳州开发区大径村还是个山多地少、荒凉靠海的农村,群众生活普遍困难,缺医少药,加上交通不便,看病找不到医生是常有的事。1962年,许源福父母生病,便面临着无医可看的艰难境地。彼时刚毕业的许源福虽被分配到学校当老师,却未曾放弃自幼对医学的极大兴趣。那年,村里来了个“赤脚医生”,他一下班便跑去跟他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过程中,许源福日益坚定学医决心,决定放弃教师工作,于1965年到龙溪卫校进修医学,自此,救死扶伤便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

1968年,国家号召青年奔向农村一线。许源福积极响应号召,毅然签下申请书,成了大径社区一名平凡的乡村医生,扎根农村行医生活。从医的五十多年里,“节假日”一词从未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一通焦灼的电话、一阵急切的敲门,都是出发信号,无论酷暑严寒、正午子夜,他总义无反顾,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他的病人面前。

“利人全凭妙手回春,民心但求不老仙龄”,这副写在许源福“利民诊所”大门上的对联已有几十个年头。54年来,许源福不忘初衷,坚守岗位,也传承着这份坚持的良好家风。

今年78岁的许源福曾想,自己年纪大时该关闭诊所,但又担忧群众少了看病的地方。而父亲的这份担心,全被大儿子许毅强看在眼里。

大儿子许毅强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心系乡亲、为民奉献的举动,对父亲的尊敬和以父亲为傲陪伴着他的成长。作为长子,许毅强也想和父亲一样服务乡亲,用一腔热血奉献自己。为了将这份初心延续下去,许毅强跟随父亲踏上了学医之路。他先在港尾医院实习,了解看诊流程,掌握各科室基本情况,帮忙照顾病人,后来考上卫校,开始学习系统的医学知识。如今,大径社区又多了一位许医生。

许源福共有五个子女,虽都已各自组建家庭,但仍保持着周末团聚的习惯。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除了诊所微薄的收入和妻子王祝华教书十几元钱的补贴,还要上山下海干活补贴家用。”对于五个孩子的成长,许源福深表欣慰,“父母的点滴辛苦,孩子们都看在眼里。都说贫苦孩子早当家,五个孩子从小就会帮忙干活。”

他对孩子从不打骂,甚少对孩子“红脸”,还时常在饭桌上谆谆教育子女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如今许家依然同吃一锅饭,同花一袋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亲近。

“印象中父母很少吵架,家里一直都和和气气的。”家中年龄最小的许毅斌从小就被哥哥姐姐照顾着,他感触颇深,“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妈妈身体不太好,不方便出行,爸爸忙着诊所的事,我们这些弟弟妹妹结婚基本是大嫂打理操办的。”

作为一名医者,许源福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再苦再难也坚持供五个孩子读书,省吃俭用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放学后五个孩子会围在一张大桌子上写作业,不管再忙,许源福都会逐一检查他们的作业,并督促他们读书。

“读书能改变命运,知识可造福社会,我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当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许源福的心态、意志、教养、价值观、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积攒成了子女们人生中无形的财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漳州开发区已从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宜业宜居的滨海新城,许源福家中悬挂在墙上的大合照年年换新,照片上的人在长大、变老、增加,但笑容却不曾改变。在数年如一日的和睦、奉献家风熏陶下,许源福的子女们势必将这笔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构筑一个又一个幸福家庭。(漳州文明网)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