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以文塑城,润物无声
http://wmf.fjsen.com 2022-12-26 16:44:23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近日,泉州市区两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政社区世遗人家文化复合空间、开元街道新型文化空间建成投用。通政社区世遗人家文化复合空间位于鲤城区通政巷14号,开元街道新型文化空间位于鲤城区开元街道百枞160号。鲤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处文化空间设计精美、服务温馨,市民可以在这里看书、听戏、观展、欣赏非遗表演等,尽享有温度、能互动、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风靡国内,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多项政策都将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作为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许多城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变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就算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漫步在泉州这座文化古城的街头,依然不时能够发现令人惊喜的新意。古城中悄然出现的众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其中之一。走在西街,布置精巧的游客服务中心,吸引了大量游客;漫步中山路,不经意邂逅安溪馆、德化馆、永春馆,为游人打开一幅不期而遇的文化画卷;拐进金鱼巷,这里散落着刻纸、花灯、锡雕、影雕的展示馆……形形色色的城市文化客厅,与百姓书房、社区口袋公园等,共同形成了人们乐在其中的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大小不一,但都形态新颖、特色鲜明,成为泉州一道亮丽的风景。肉眼可见泉州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推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可以通过城市景观来构建城市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体现在可辨认的“道路、街区和标志物”。这样的“城市意象”,其实主要强调的还是城市地标建筑或空间构成的形象或符号。而在以往的城市文化构建中,人们总是习惯以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一座形态巨大的文化场馆,去构建一座城市的文化中心。某种程度上,今时今日的社会发展,显然已经远远比《城市意象》和以往倾力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更进一步,通过“撒豆成兵”式的文化建设,众多微小而形态不一的城市文化空间,共同形成和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认同和个体感知,承载了民众具体入微而碎片化的文化生活。“撒豆成兵”,却超出了城市地标的符号价值,更具有“润物无声”的文明意蕴。

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已经公园遍地、绿意盎然,健身休闲的林荫步道、自行车道横贯城市,融入了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公园和街道上的卫生水平、文明设施、便捷程度,也能令欧美游客啧啧称奇。事实上,这还仅仅是外在的、有形的变化,而众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民众文化生活的形态多元和渠道丰富,这却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却悄然蓬勃生长的“文明升格”。在无数细小却精致的公共文化空间背后,在数不清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背后,是民众实实在在得到显著增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蕴藏着巨大无比的文化力量。(泉州文明网 陈一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