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三明
三明:打通排水管网“肠梗阻”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http://wmf.fjsen.com 2022-12-19 23:07:53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每逢下大雨,三明三元区育才路段的排水涵道都会堵塞。日前,市政管理处排水管理所对育才路排洪涵进行施工处理,为市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排水管道下雨就“肠梗阻”

“以前雨天的时候边上排水涵道里的水就会漫到路面上来,这里的路面就没法走了。”家住三元区育才路1幢的曾程珐说,育才路旁的涵道容积小,每到雨天,积水就会让道路通行十分困难,步行的居民很容易滑倒,开车也很难行进。

育才路原排洪涵断面偏小,平均长、宽仅 1.2米,最宽处管径只有1.5米左右。遇到持续暴雨天气时,狭窄的涵道常常会因为雨水带来的垃圾、落叶而堵塞,山洪极易溢流入育才路,导致洪水漫流路面,影响车辆及人员通行。

每到汛期,三明市雨量较大,尤其是每年的5至6月,而排水管道是城市的地下动脉,如果排水系统不通畅,不仅会引起污水倒灌,而且还严重影响汛期的排水效率,对城区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曾程珐告诉记者,起初也有热心居民自费找工人来疏通过,但由于建筑构件的局限性,需要工人钻到涵道里把垃圾掏出来,每次疏通都要花上大半天。而这样费时费力地清理后,只需要一场大雨,垃圾、泥沙又会迅速堆积涵道,治标不治本,居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请人疏通后也就放弃了。同时,排洪涵道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有许多电线埋设在涵道,如果电线的绝缘层破裂了,那我们的生命安全会受到威胁,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帮我们。”附近住户李仄伊说,裸露在涵洞内主要有煤气管道以及九中供电线路保护管道,雨天被水流带来的大件垃圾以及碎石如果撞击在管线上,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危及行人。

垃圾油污沉积致管道堵塞

育才路排洪涵道时常堵塞只因它的构造吗?其实不然。

在清淤过程中,清掏工人发现涵道内除了碎石和枯枝落叶外,还堵塞了大量生活垃圾和油渣油污,清出来后粗略计算有数百公斤重,这些堵塞涵道的垃圾被结块的油污粘连成了一片,需专业的挖掘设备仔细清掏,甚至要用手一点一点地抠。

这些垃圾从何而来?由于育才路附近居民楼较多,且有3所学校,往来的人流量大,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它们大多是路过市民随手一丢的垃圾,有食品包装袋、纸巾、抹布等,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便造成了涵道的堵塞。

除此之外,育才路路边的小吃店也存在将厨余垃圾就近倾倒在排洪涵道内的现象。碎骨头、用过的纸巾被油污牢牢吸附在一起,沉积在本就狭窄的涵道下,极大地影响了涵道的排水能力。

涵道扩宽提升排水能力

为了帮助市民解决排水问题,今年来,三明市政中心启动针对育才路(新市中路至九中段)3处排水不畅管道及行洪面积不足管道的改造工作,对育才路现状雨水排洪涵进行改造,将现有窄小的排洪涵改造为2米×2米箱涵,总长度156米,其中包括长136米的华欣地产至新市中路路口排洪涵和九中门口段长20米的排洪涵改造。

目前,已完成九中门口段 20米的排洪涵改造,并完成路面恢复,已放开交通。此外,涵洞内煤气管道已全部迁移,同时对九中供电线路保护管道现状做好就地保护,并增设检查井。

“现在走在这里安心多了,不用再担心暴雨汛期来临时会被雨水淹没裤管了。”家住育才路4幢的蔡璐可笑着说,附近居民都看到了排洪涵道的改变,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华欣地产至新市中路路口段的施工则遇到了一些阻碍,由于该段排洪涵上方建有房屋,改造需要进行征迁。

为加快施工进度,市政中心将A段分为上半段和下半段两段分别施工,目前,市政中心已完成A段上半段华欣地产施工围墙内40米的排洪涵改造,但A段下半段(华欣地产至新市中路段)的征迁工作还未完成,一旦征迁完成,市政中心将立即进场进行施工。

别往排水管道倒垃圾

每到汛期,市城管局持续开展管道淤堵治理行动,对所辖道路排水管道进行拉网式检查疏通,及时清理雨水管道内的污水和淤泥,保障排水设施运行正常。

在育才路路段内,分类垃圾桶共有10余个,足以收纳往来市民的垃圾丢弃需求,但部分市民只顾个人方便,不讲公共道德,把下水道当作垃圾桶,餐厨油污往里倒,垃圾废物往里扫,向排洪沟内倾倒建筑垃圾的现象依然存在。因而,仅是涵道改造拓宽,无法避免长期垃圾堆积后影响涵道排水能力的现象。

惩处垃圾倾倒,三明市有法可依。依照《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主要街道两侧和重点区域的商铺经营者不得向店外清扫、倾倒垃圾、污水、油污等废弃物,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九条规定,禁止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瓶罐、口香糖、包装袋等废弃物,拒不清理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拓宽排水涵道和杜绝乱丢垃圾并举,才是“标本兼治”改善育才路涵道堵塞的良方。在此呼吁市民:一起行动起来,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不要向排水管道倾倒垃圾,餐饮店不要向排水设施里倾倒厨余垃圾,建筑工地不要将未经处理过的废水和泥渣直接排放到下水管道内,共同维护好城市排水管道和公共使用场所。(三明日报 陈登达)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