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红十字会举办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班。
应急救援、急救培训、疫情防控、安全宣导……厦门市红十字会拥有千余名志愿者,志愿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不辞辛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彰显责任担当,发挥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
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让我们走近厦门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了解他们的感人故事。
厦门市红十字会北极星志愿救援队开展救援行动。
厦门市红十字会北极星志愿救援队
翻山越岭展开救援 成功救援率达100%
翻山越岭一两个小时到达受困者所在地,在进行固定处理后,使用担架将骨折的受困者抬下山。他们穿行在不易行走的峡谷巨石之间,还要小心保持着担架平衡,防止伤者受到二次伤害。有时,受困者位于悬崖之下,他们则运用双绳技术,顺绳而下,开展营救……这样的场景,对于厦门市红十字会北极星志愿救援队队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们几乎包揽了本市的山地救援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救援队成立至今,共计出动山地救援197次,成功救援605人。仅2022年便救援39次,成功救援60人,成功救援率达100%。
一场山地救援需要2-4小时,极其考验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体力,队员们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救援相关技能培训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如果培训及救援活动参与少了,体能、专业技能水平就会下降,无法顺利完成救援工作,自然会被队伍淘汰。”队长陈伟仁告诉记者,因此大家都很珍惜每一次出勤,最高纪录者,一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
厦门市红十字会北极星志愿救援队成立于2009年5月12日,是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成立的民间志愿救援队。早年间,他们全国四处“征战”,志愿服务的身影留在全国多地。如今,他们聚焦本土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山地救援外,同时也承担着城市救援、推广公共安全、培养应急救援人才的社会责任。队伍获评福建省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厦门市道德模范先进单位、厦门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等荣誉。
厦门市红十字会鼓浪屿大德记水上安全宣导队志愿者向群众宣讲水上安全知识。
厦门市红十字会鼓浪屿大德记水上安全宣导队
自觉驻守海上浴场 积极守护市民游客安全
在鼓浪屿大德记浴场,围着一条水上安全围栏线。每日早上6点至晚上11点都有志愿者在值守巡视着海域,承担起水上安全围栏线的设置和维护、水上安全宣导等工作。他们就是市红十字会鼓浪屿大德记水上安全宣导队。
作为开放性海域,这片浴场吸引着大量游客,但常有不懂潮汐规律者被困于礁石之上甚至溺水。于是,一支救援队伍应运而生——市红十字会鼓浪屿大德记水上安全宣导队。在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如今队伍已有正式队员55人。他们中绝大部分是鼓浪屿人,生于海边,熟识水性。他们拥有一颗向善之心,不少溺水者、受困者因他们获救,更有不计其数的游客在他们的劝说下免受危险。“救援队成立之后,该浴场无人溺亡。”队长孙先祝说。
当然,水上安全宣导不能止于浴场边,他们将急救知识送入学校和社区,为筑牢海上生命安全防线贡献着更多的力量。
厦门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
厦门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2014年,厦门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正式组建,目前所有队员至少拥有一个急救相关资格证书,运用专业技能,为处在危险环境中的困难人群无偿提供援助。
临危不惧,迎难而上。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肆虐厦门,集美区柿树村的群众被积水所困,队员克服困难赶赴当地,发挥专业水上救护技能,转移受困群众近50名;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初期,面对这陌生的病毒,队员们坚持驻守在厦门北站,筑牢出入厦门重要关口的防线……危急之时,他们诠释了红十字志愿者的英雄本色。
担当作为,传授技能。前不久,厦门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再次举办了一场初级救护员培训。又一批学员们通过理论和实操的学习,掌握了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为传播“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救护理念,市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六进”活动,赈济救援队的高素质应急救护师资队伍是活动的坚实力量。今年以来,队伍累计开展急救培训100多余场,9000多人次获益,成为提升我市群众应急救护水平的重要助力。
【数据】
截至2022年11月,在市红十字工委登记的红十字志愿者共1873人,注册志愿者1170人,星级志愿者305人。
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组织骨干队伍应急救护员持证培训6场次225人次,市属各志愿服务队共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601场次2844人次,服务约8089小时。其中,应急救护普及培训250场次;山地紧急救援39场次,营救遇险受困群众60人;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服务37场次;医疗咨询服务4场;鼓浪屿海域水上安全宣导180场次;爱心车服务59车次;募集爱心款5.28万元助学助困30人次。(厦门文明网 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