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两年来,首都市民文明行为自觉程度进一步提升。测评显示,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06,首次迈上90分高位,保持了十六连升的良好势头。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展示全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开展情况。(9月13日 北京日报)
公共文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的集散地,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现在各地发布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公共文明素养作用积极,效果明显。在外言行举止懂礼貌,尊老爱幼知礼节;用餐时,节约点餐、光盘行动已成市民的自觉行为守则;景区旅游,不乱扔垃圾、乱涂乱刻;红白喜事,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民风……公共场所中的一举一动无不显示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这也正是一座座文明城流行文明风气的真实写照。新时代,新文明风,“文明”“和谐”正在成为新时代公共文明主底色,引导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公共文明是根植于心中的修养,是一种不断提升的自觉,更是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明的公共行为更能够折射出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同时,公共文明更有着相向而行的特点,社会交往中,良好的公共礼仪可以使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只要人人向前迈出一小步,社会文明就前进一大步。
“当高楼大厦在祖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们要以文明行为促进公共文明,进一步构建新时代的公共文明。要倡导大家都参与到公共文明建设中来,征集文明用语,并多渠道大力度宣传文明用语;要进一步引导干部群众把宣传教育成果及时转化为具体的文明实践,如评选文明市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市民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公共意识,共同建设文明社会;要提高全社会动员能力、激发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从而调动市民个体向善向好的内驱力,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成为文明行为促进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进而达到点面相结合。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引导人们遵守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讲好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维护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真正让公共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让我们以文明礼仪为范、丈量文明差距、强化文明意识、提升文明境界、规范文明行为,共建新时代新公共文明风。(莆田文明网 傅赐明)